第134章 孰失其鹿(中)(第2/3頁)
章節報錯
作卻把眾臣給看懵了,就聽過禮賢下士,沒聽過禮遇敵君呀?尤其是這大周可剛剛率領八十萬大軍,差點給大燕整滅國了。何況現在大周根基未動,依然是中原一霸,現在這般做派豈不是讓人看輕了?
待姬文昌落座,蕭胤鎮回到主位,四顧群臣,“正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姬文昌貴為大周國君,望眾卿切不可慢待。”
眾臣不知小皇帝是何意,只得暫時應是。
李儒京暗中尋思,莫不是這蕭胤鎮要來個欲擒故縱?越是客氣,待會索要大周的代價越狠?
姬文昌先是謝過蕭胤鎮,然後忽然起身鄭重行禮,出言道:“賢……陛下,老夫有個請求,不要屠殺手無寸鐵的投降士卒……若是陛下可以應允,大周願意以一石粟米換回一名士卒。若是您答應,老夫願意盡歸大燕故土,並割地三百里以為賠償。老夫願以殘燭之軀,替他們贖罪……他們都是……都是……跟隨我已久……”
講到此處,姬文昌已經是老淚縱橫。
眾人聽了都是譁然,要知道現在中原戰爭頻繁,人命不過草芥,相反糧食卻是貴於黃金。像姬文昌這種能在自身被俘虜的情況下,還想著自己的臣民的君主並不多見了。
,!
老成如侯輸者,也不由嘆道:“早聞姬文昌素有令名,為諸侯瞻仰,軍民欽服。臣民更是仰德如山,今日一見果有王者之風矣!”
“老伯……周君,兵無常勝,國無常強。朕作為勝利者,仍然很敬佩你……朕答應你的請求。”蕭胤鎮鄭重地回應。
這次大周率領八十萬大軍來攻,雖然最後險勝,但是也是損失甚眾,若是尋常君主真有很大可能殺降兵來安撫民眾,甚至更有甚者還要用敵酋的血肉祭天。這裡面有發洩情緒的原因,也有降兵對於糧草的負擔也是很重的,又不能放虎歸山,還不如直接殺了乾淨。而本次雖然大部分周軍敗走,但是依然俘虜了五萬多大周降兵,這也是為什麼要求情的原因。
想到這些,蕭胤鎮恐諸將不服,對著殿下的眾人分解道:“無論是大燕的子民,還是大周的軍士,同屬中原國家,原本都是炎黃之子孫。原本就不應該有這般內鬥!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或許,早些完成天下大一統,才可以真正結束這些完全無意義的戰亂。況且國家攻伐非是為了個人野心,乃是要真正讓天下百姓過上永久的太平日子。”
“燕君……竟有如此仁愛之心……”,姬文昌竟然有些微微動容,品味“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良久,才接著說道:“我敗在你手中不冤……”
“周君過譽了,朕覺得其實此戰實在是險勝,而且我們也並沒有真正戰勝大周。若非秦晦先行襲營,燕京駐軍協助,又得全城百姓全力來救,大周軍恐怕能一舉覆沒整個大燕。”
“燕君如此年輕,卻如此謙虛,其實大可不必。”
姬文昌又是搖頭嘆息,久久望著藻井(天花板),“老夫常自誇頗通先天數理,定人事之吉凶休咎……不想竟然不能料定自己休咎……唉!”
“變數太多,非是人力所能控。”蕭胤鎮也是實話實說,自己得推演能力可比這個老東西的先天數術強太多,尚且不能每次都能模擬出一個好結果,何況他那。
“不瞞燕君,老夫曾推算陛下乃是年少壽終之數,大燕也是當年應滅。”
此言一出,才真是驚得蕭胤鎮一身冷汗。其實要不是自己穿越而來,豈不是正應了他的卦象了麼。不行,如此人物萬不可放走。
姬文昌又說道,“自己來之前,已經兩次算到不祥之兆,果真如此。若能早早告知太師,怕是也不會如此。悔之晚矣,悔之晚矣。”
蕭胤鎮一笑,“無論如何,朕現在是不能放你,若是你回了大周,怕是又要起些爭端,多增殺戮。不如就在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