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好奇心。

於是就在當晚,不顧旅途的疲憊,他便帶領隨從前往了濱江夜市。

燈火輝煌的夜市,穿梭如織的人群,這種恍如隔世的場景,讓袁可立有種身處秦淮河畔的錯覺。

這裡沒有靡靡之音,沒有搖曳多姿的小船,沒有妖豔如花的歌姬,只有人群熙熙攘攘,絡繹不絕,喧鬧聲、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形成了獨特的市井音樂。

但濃重的煙火氣息讓這裡更顯的生動真實,在這裡,人們可以放下一天的疲憊,享受夜晚的寧靜與美好。

隨著電視節目的播放,裡面的內容更是讓他驚訝無比。

新聞聯播內容無所不包,小到百姓的柴米油鹽,大到龍國人即將在鳳山鎮內即將執行的下一步政策,方方面面,應有具有。

更重要的是裡面內容的講解,配合著電視裡的畫面,由淺入深,通俗易懂,導致他的隨從都能很容易看明白這些內容,不時的同他交流幾句。

不過他們只能看出表面的作用,看不出更深層次的用意。

就比如電視中提到的不徵收農業稅,農業稅新聞中也有提到,它的解釋是就如大明現在的田賦。

隨從就問袁可立,龍國人不收田賦,可他們怎麼來維持官府運轉。

這時袁可立突然想到南方一些商業貿易發達的地方,那些地方的田賦收入相對於商稅收入已經算是可有可無。

但由於傳統思想作祟,人們往往還是把田地作為衡量財富的標準,導致大把土地掌握在富戶士紳手裡。

這些人對於錢財的追求彷彿永無止境,田賦依舊高居不下。

現在龍國人從法律層面禁止了田賦,這就會導致這些人收取田賦沒有法理根據,讓農戶們可以放心大膽的種植,不用再擔心高額賦稅。

由此也可以看出龍國商業之發達,可以使官府不用再依靠土地賦稅收入。

新聞聯播播完後,接下來的電視劇雖然神奇好看,但袁可立的心思已經不在這上面,而是琢磨起龍國人的來歷以及他們前來大明的目的。

像紅夷、弗朗機人這些人的樣貌與大明人有著天差地別,很容易就能分辨。

而龍國人雖然服飾樣式與那些番人有些類似,但在細節之處還是包含了一些大明傳統文化在內,並且樣貌與大明人無異。

更何況對方所說的語言跟通州地區幾乎一模一樣,這就無疑已經確定對方不是什麼番人,而是傳承大明文化系的人種。

至於對方什麼來歷,為什麼有這麼多神奇的東西,仍是迷霧重重。

接下來的幾天,袁可立一直在濱江夜市瞭解龍國人相關的資訊,在確定心中的一些猜測後,直接找上了現任登萊巡撫孫元化。

:()明末:只允許一萬人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