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朝堂風雲(第2/2頁)
章節報錯
所以會提出這樣的建議,完全是因為對方傷勢太重,即將死去,並且對方的功勞能夠配的上這樣的封賞。
但他同樣沒有料到對方會活下來,導致皇帝現在詢問他這個問題時,他的處境十分尷尬,回答不是,不回答也不是。
但他最後還是委婉表達了自己的建議,希望崇禎帝在處理此事時不要寒了將士們的心,算是他對袁崇煥最基本的認可吧。
孫承宗作為袁崇煥的前任,他在天啟年間擔任薊遼總督時,深刻了解到遼東局勢的複雜與危險,於是打造了山海關--寧遠防線來應對後金軍的進攻。
他在督師遼東四年,前後修復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壘,招練兵馬十一萬,建立十二個車營、五個水營、兩個火器營,八個前鋒後勁營,製造甲冑、軍用器械、弓矢、炮石等打仗用的裝備有幾百萬,開疆擴土四百里,屯田五千頃。
天啟五年,山海關總兵馬世龍誤信降將柳博漒之言,派魯之甲、李承先襲取耀州,使其中計身死,損失四百餘人,是為柳河之役。
朝堂之上,魏忠賢黨羽借柳河之役彈劾孫承宗,使其辭官返鄉。
這時的孫承宗,也深刻認知到了朝堂局勢對於遼東的影響,所以他在處理袁崇煥的事問題上持保守態度。
雖然對方在遼東經營方略上與自己意見相左,但他心裡明白,遼東局勢混亂,無論什麼經營方略,不管是好是壞,必須有一個強勢之人方能穩住局勢。
縱觀整個朝堂,能有此威望並熟知遼東者,唯他與袁崇煥。
而他作為帝師,只想留在京城,幫這個年輕的皇帝穩住朝堂,所以他這次前往遼東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找到袁崇煥,快速結束遼東亂局。
朝堂上經過一段時間的爭吵,崇禎帝不顧眾大臣的施壓,依然保留了袁崇煥的國公之位,但剝奪了他的其他職位,就如薊遼總督。
另外指派孫承宗接任薊遼總督,使得袁崇煥成為了一個閒散王爺,沒有任何實職。
這樣既顧忌了邊軍將士們的感受,又符合朝堂眾大臣的心意。
沒有實權的王爺,在朝堂眾大臣心中只是一個花瓶擺設,對他們沒有什麼威脅,所以對於袁崇煥的處理方案很快就透過了內閣。
遠在遼東的孫承宗在得知這個結果後,不由的嘆了一口氣,深感無力,但他也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繼續擔起遼東這個擔子。
:()明末:只允許一萬人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