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剿滅。

在看到寇慎遞交的戰後塘報後,這種未知武器引起了他的興趣。

為了弄清未知武器究竟是何物,袁可立親自前往了崑山縣考察,只看到滿地坑坑窪窪的炮彈坑和被燒焦的土地,以及彈坑中零零碎碎的炮彈碎片。

至於是何種武器造成的這種傷害以及從何出攻擊而來,他沒有看出一點頭緒來。

悻悻然回到南京,這個問題一直困擾了袁可立很長時間,直到一週後,他的一個朋友來找他,給他帶來一幅畫,才解答了他心中的疑惑。

他的那個朋友叫董其昌,明末著名畫家,而那幅畫被其稱為怒海圖。

畫中展現的是即將陷入黑暗的海面,深海的黑暗與天空的黑暗即將融為一體,讓人無法分辨哪裡是海,哪裡是天。

海面上有一艘這個時代從沒出現過的大船,船上沒有桅杆,全是密密麻麻的圓形管狀東西。

其中有七八處管狀頂端在冒起火光,映的整個船身剛健有力的線條若隱若現,在火光陰影處好似還隱藏著一艘更大的船。

不遠處還有很多分崩離析的小船,有點已經化為碎片,有的燃起火光在海面上飄蕩,看其輪廓大概大抵能認清這是倭寇的八幡船。

整幅畫構建的非常好,陰影與光亮處層層疊疊,海風的怒吼,大海的轟鳴,以及不遠處碎裂的小船,讓整幅畫充滿著怒海哮天的狂怒氛圍。

這副畫的整體風格暗黑壓抑,與好友最擅長的清秀中和恬靜疏曠大相徑庭。

當袁可立看到這幅畫時,心中已經有了猜想,連忙詢問這幅畫所描繪的東西是臆想出來的,還是某處地點的寫實。

畢竟他了解自己這位好友,他的好多畫作都是從古詩中汲取靈感創作出來的,就比如《白居易琵琶行》。

董其昌沉吟片刻後,心有餘悸的解釋道,

這幅畫的場景是他前幾天在川沙遊玩時,偶然所見。

當時天已經黑了下來,當時他已經吃過晚飯,正準備去睡覺,就聽見海上傳來聲聲轟鳴聲。

剛開始他還以為是打雷了,天要下雨,趕緊出來檢視,結果看到天上星星多不勝數,不像是要下雨的樣子。

於是循著聲音傳來方向,他同一幫人來到海邊,就看到了他今生從不曾看到的場景。

一艘奇怪的大船在不停朝一座小島上轟擊著什麼,聲音震耳欲聾。

而董其昌作為京官返鄉,還是有些見識的,他從來沒見過如此巨大的船隻,離他們那麼遠還能看著這麼清楚。

有人告訴他,據說那個小島上前些時間有奇怪的船隻來往,可能駐紮了倭寇,而他們所在的地區由於貧瘠狹小,並不適合大船停靠,不然這裡就有可能是倭寇洗劫的首選。

:()明末:只允許一萬人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