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誰家泥猴兒(第2/2頁)
章節報錯
父、父親都當過小官,到他這一代,因少年喪父家道中落。
在他娶妻後不久,老母親也去世了。
張衍心中,最大的遺憾是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能奉養父母。
有時候他也會想,若父親沒有早早離開,一定會很慈愛吧?
他把自己缺失的父愛,都傾注在三個兒子身上。
吳秀對丈夫溺愛孩子哭笑不得,只好把話題轉到“魚”、“雞蛋”上,問怎麼回事。
張衍主講,大郎張遠志補充,活靈活現地描述鄉親們對學做秧馬的熱情。
吳秀樂呵呵:“人家要學咱們就教!都是族親,還相約互幫插秧呢,幫人就是幫己。”
“那禮物收不收?”張遠志問。
“收!”吳秀理直氣壯,“我們不收,鄉親們多不好意思?再說,教人做秧馬,費力氣和腦子。”
“所以我說讓春生阿兄接活。”張衍接過話頭,“也給他添一點進項,他生活多有不易。”
明明自己也不富裕,卻同情他人不易。
張衍就是這樣的人。
他又對張遠志說:“大郎,忙完插秧,你就回城裡醫館。甄醫師看在我們兩家幾代的交情收下你,你要珍惜機會好好學。”
甄聞道是經過太常寺太醫署考核認證的醫師。
據說,太醫署還曾留他任職,但甄聞道掛念故鄉的父老鄉親,回了江都開醫館。
張遠志點頭:“阿耶放心!師父說我有天賦,來日可以去長安考太醫署的醫生。”
大唐太醫署不僅負責醫療管理,還負責醫學教育,有醫、針、按摩、咒禁四科。
教師的職稱為博士、助教、醫師、醫工等;
學生分科稱為醫生、針生、按摩生、咒禁生。
聽到兒子那麼有出息,張衍和吳秀都很高興,毫不吝嗇誇獎之詞。
他們眼前浮現大郎明日做醫生,後日做醫師,大後日就是太醫署令!
一年升九級~~
人活一口氣,最重要的是有希望!
“阿耶阿孃!我新學了一個藥方,給你們開個藥吧?”張遠志得到父母的誇獎,信心更充足。
“不用不用!誰家好人沒事吃藥啊!”張衍和吳秀異口同聲地拒絕。
好大兒是大孝子,但開的藥實在是讓人心有餘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