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臃腫的官僚體系;上下稱頌太子賢名(第2/2頁)
章節報錯
壯,抓了地方官員直接送到京城告狀!路旅費用朝廷報銷!
別管老朱的目的是什麼,但這樣的百姓凌駕於官員之上的制度思想,確確實實是華夏社會的一次巨大的進步!
百姓抓官老爺治罪?不敢想,以前從來不敢想啊!
朱元璋以前百姓狀告官員的成本之大無法想象,更是經常發生堂下何人狀告本官的荒唐事。
朱元璋擔心地方官員官官相護,阻撓百姓進京申冤,於是設下了各種刑法。
阻攔者殺頭、剝皮實草,情節嚴重者,甚至可以誅九族。
當然,古代的交通和生產力限制下,百姓能進京告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且地方百姓除了宗族外,團結性不是那麼高。相較於出一時之氣,百姓更善於忍氣吞聲,關注吃飯問題。
就比如之前狀告孔府的那位,雖然隆慶帝下旨命太醫全力養護,但還是因為油盡燈枯去世了。
萬幸的是,這位蒙受冤屈之人,親眼看到了孔府滿門盡滅的下場,這或許是唯一的告慰了。
但不管如何,這種制度是先進的,是跨越時代眼光的。朱元璋看到了屬於百姓的力量。這是華夏社會文明的又一次偉大嘗試。
隆慶帝將桌子上最後一本奏摺硃批完畢後,看著一旁堆積如山的奏摺,一股滿滿的成就感湧上心頭。
朕好強啊!!!
可下一刻,十幾個小太監源源不斷的將新的一批奏摺搬到了隆慶帝的桌子上。
隆慶帝臉上的笑容瞬間凝固,心裡一陣發狂:朕不要加班!朕要找梓潼!(?﹏?)
可再埋怨,活還得幹不是。
隆慶帝閉目歇息片刻後,一頭扎進書山圖海,繼續和奏摺搏鬥。
而那本巡按御史為難的摺子,就在這堆奏摺其中。
……
當天晌午,薛虹的摺子被送到了太子府,下午太子就召集官員拿出來了章程。
第一,立刻準備材料、糧食,搭設粥棚,與此同時下令順天知府立刻查清京畿地區受災情況。
第二,設立救濟所,暫供無家可歸的流民百姓安身,以免凍斃。
第三,以朝廷的名義號召官員捐獻糧食,以供粥棚。凡參與捐獻者,會由朝廷立碑,記錄捐獻數目以及身份,供百姓瞻仰。
第四,為了避免有人渾水摸魚,冒充流民佔便宜,太子還安排了專門的人,去負責檢查。
若有發現貪便宜者,刺字罰銀,昭告鄉鄰。鼓勵鄰里舉報,獎勵糧食。
最後,太子根據薛虹的建議,徵召流民乞丐,以工代賑,負責配合官府清理積雪、救災、災後重建等等事宜。
當朝太子親自下令,次日一早,粥棚便已經有十幾處支了起來。
而京郊的破廟也被工部大刀闊斧的開始進行改造。
薛虹又請太子下教,命京城四周的道館廟宇伸出援手,幫助朝廷賑災。(皇帝下令稱敕、太子王爺下令稱教。)
京畿地區道館廟宇無不響應太子的命令,開門施粥,救濟百姓。
這場大雪一下便是三日,但在官員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之下,反而凍死的人數比往年要少了些。
一時間朝野上下,紛紛稱頌太子賢名。
而薛府林府只不過響應太子的號召,參與救助百姓。
但宮裡的賞賜與皇后娘娘傳召黛玉的次數,不知不覺又變得頻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