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7—前2004)統治第三年的時候,烏爾朝廷突然失去了對各行省的控制:邊遠省份如埃什嫩那和蘇薩的統治者都各自稱王;尼普爾附近的帝國的貢品管理中心普茲瑞什達幹在第三年初的時候關閉了;重要城市溫馬和拉旮什在第五年和第六年相繼脫離了烏爾王庭;在蘇美爾心臟地帶的尼普爾,烏爾王室行政檔案在第八年後消失了;南方重鎮拉爾薩已成了半獨立的國家;尼普爾與烏爾之間的重鎮伊辛的總督(“恩西”)伊什比埃臘(前2020—前1988)在伊比辛統治的第八年開始自立為王,控制了宗教中心尼普爾。帝國瓦解的原因是由西方遷徙來的塞姆語的阿摩利各部落突破了舒辛在其統治第三年修成的“阿摩利長城”,紛紛進入中原,分居在各大城的周圍,後逐漸進入城市。許多城市的首腦出身於阿摩利人,像拉爾薩的阿摩利酋長那波拉奴。一旦時機成熟,他們自然脫離烏爾的蘇美爾朝廷。烏爾軍隊曾在東方迪亞拉河中上游對西穆如國作戰,乘烏爾軍隊在東方,境外的阿摩利人突破了防線,而境內曾依附烏爾的阿摩利人則擺脫了宗主權。伊辛總督伊什比埃臘利用這一危機獲得了自己的權力。他最初被伊比辛派往伊辛和卡扎魯城去購買烏爾急需的糧草。他用20塔蘭特(1塔蘭特=60斤)白銀的購買了大批糧草,儲存在伊辛城。伊什比埃臘向烏爾王要求600只船運送糧草,然而烏爾王沒有能力征到急需的船,但允諾他將付這些糧草以雙倍的價錢。同時,烏爾王同意將伊辛和尼普爾交給伊什比埃臘管理。伊什比埃臘在伊辛不斷擴充套件自己的實力,派出使節自稱尼普爾的眾神之王恩利勒已放棄了烏爾,將王權交給他。伊什比埃臘從伊辛比統治的第八年開始用自己制定的年名。伊辛攻破了不向其臣服的吉爾塔波城和一個阿摩利人控制的城市,重建了伊辛城牆,成功地擊退了埃蘭人的入侵。由於伊辛的強大,埃蘭人轉攻較弱的烏爾城,在伊比辛統治的第24年(即伊什比埃臘17年)攻陷了王城烏爾,掠走末帝伊比辛。伊辛成了蘇美爾首都。在他統治的第25年,伊什比埃臘成功地驅逐了佔據烏爾的埃蘭軍隊,成為烏爾王統繼承人,號稱“蘇美爾和阿卡德之王”。在其33年的統治期間,伊什比埃臘幫助了處於危機的埃什嫩那、基什和波爾西帕等城的恩西,獲得了他們對伊辛王權的支援;擊敗了反對自己的卡扎魯和蘇巴爾圖的恩西們,逮捕了敵對的尼普爾神廟的總主持,擊敗了馬勒庫和哈馬茲等兩個東方強國。雖然,許多城中的阿摩利首腦仍然有一定的自治權力,但伊辛王在兩河流域南部的地位建立起來。
伊什比埃臘的四個繼承人沒有能力全面統一兩河流域,但他們維持住伊辛的霸權,致力於尼普爾、烏爾、伊辛、烏魯克、埃利都等宗教中心的建設和宗教祭祀活動。伊辛王朝儘量維持烏爾第三王朝的王統,雖然民間已完全講阿卡德語,他們在官方銘文、年名中仍堅持使用蘇美爾語不用阿卡德語。每位國王不論是否強大,都舉行和女神伊南娜的結婚儀式,象烏爾王朝諸王一樣自稱為神。舒伊裡舒(前1987—前1978)繼位後和埃蘭和好,從安山王朝把埃蘭人掠走的月神南那神像接回烏爾,並自稱烏爾王。在其第五年,他再次加固了伊辛城牆。伊丁達幹(前1977—前1957)即位不久便將自己的女兒遠嫁給伊朗的安山王,以和親政策確保埃蘭人不再入侵,他自稱“蘇美爾阿卡德王”。伊什美達幹(前1956—前1937)在他的年名中提到他清理了“蘇美爾和阿卡德的賬目”,這表示他為了保證國家的兵源、防止公民因債務淪為奴隸,下達了廢除舊債的解負令。在他之後的李皮特伊什塔爾(前1936—前1926)也“在蘇美爾和阿卡德建立了公正”,在他統治的第二年(?)再次下達瞭解負令。並公佈了保護平民利益的法典。
九 塞姆人的伊辛、拉爾薩和古巴比倫王朝的漢穆臘比(前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