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劉敬宣遷陶潛隱 毅死休平荊州定(丁)(第1/2頁)
章節報錯
一
劉裕既克赤岸要地,荊州兵望風西逃,遁入巴陵城中。此時荊州諸郡兵已皆集巴陵,有眾十餘萬,而皆不願戰,遂閉門而守。劉裕乃命大軍於城外紮營,一面命人射入書信誘降,一面遣將率眾防守浹口,阻魯宗之自夏口西上。
魯宗之率軍至夏口,聞劉裕已克赤岸,荊州兵奔潰西走,乃旋師返襄陽。劉裕斥候得知魯已返旆,自然報至巴陵。裕乃復以魯已遁逃,誘說巴陵敵軍。
巴陵城中諸軍得知魯宗之已遁,不禁惶恐,諸統郡兵太守皆欲走。停二日,城外東軍雖未露攻城意,城中諸軍大不安,遂於子夜開城門宵遁。
劉裕入駐巴陵城,一面遣將率大眾攻江陵,一面遣軍綏靖荊州諸郡。司馬休之深感大事已去,而魯救不至,乃率親兵奔襄陽。休之既去,江陵不戰而降。休之與魯宗之聞訊,棄襄陽奔關中,投姚興而去。劉裕遣軍至襄陽,襄陽亦不戰而降。
二
荊州諸郡皆降,唯長沙太守蕭鎋老耄且病,其子副子雖掌郡兵,城中大族虞、劉、吳、歐陽氏諸家主,卻以為譙王數代忠義,自昔閔王司馬承為湘州刺史,虞悝兄弟輔之守長沙城以來,長沙號為忠義,荊刺司馬休之既閔王之後,當為之守城,乃聯合以家兵脅迫郡兵,不使太守蕭鎋降。東軍圍城數日,蕭鎋急病攻心而卒,副子秘不發喪,夜開建湘門迎入湘水上泊舟之東軍,長沙遂平。晉廷以蕭副子心向朝廷,即以之繼其父為長沙太守。
荊州既平,襄陽雍州兵除一部本隨魯宗之南來,故仍隨其北奔關中,荊襄一時安定。只司馬休之與魯宗之含恨不服,以自身於南夏荊雍二州有故誼,慫恿秦主姚興發兵助陣,欲倚秦力奪取荊襄。姚興以二人為可用,遂以休之為鎮南將軍出鎮漢中,用以威脅益州;以宗之為平東將軍鎮魏興,以壓襄陽。不久姚興病亡,太子泓繼位,幼弱不剛,其鎮守要地諸庶兄不服,秦國內亂。
劉裕於建康聞,便與公卿商議伐秦。左將軍劉穆之等隨裕起事反桓玄諸大臣,自然贊成。大司馬琅琊王司馬德文與太宰武陵王司馬遵欲不許,德文道:“國家甫平荊州,民生疲憊,且秦主姚興新死,‘禮不伐喪’,……”
裕打斷道:“姚興新亡,雖道‘禮不伐喪’,然姚氏本國家所封,姚襄反覆,其弟姚萇,遂乘苻堅敗於淝水,而竊有關中,傳位興以來,歷來不服王化。昔年伐慕容超,興竟以兵出洛陽相脅!是而可忍,孰不可忍?今叛臣休之及魯宗之在秦,日夜窺伺,而興子姚泓新立,主少國疑,諸侯不服,正可以乘隙也!天予不取,反受其禍,豈可錯失良機哉?”
於是晉廷決議伐秦,以太尉劉裕為元帥,都督南徐、南兗及荊、豫諸州兵,定期明年夏水漲出師。裕遂與劉穆之議定,仍與西征荊州時一般,以穆之留守,主持太尉留府事,監視朝廷,為前方輸送糧草。
裕又與穆之議諸路將帥。穆之道:“北府諸將檀道濟、傅弘之,及吳興沈田子、林子兄弟,皆可為將帥。王鎮惡王猛之孫,出自關中,有勇有謀,今伐秦,實先鋒將不二之選!”
裕道:“亡族舅渭陽公嗣子長沙太守蕭副子,於長沙城受迫於諸大族不得迎王師,而渭陽公亡故之際,強忍悲痛,秘不發喪,果斷夜開城門迎入王師,亦可謂有勇有謀哉!且平盧、徐之際,副子率兵出巴陵江上,阻徐道覆西上江陵,亦是一功。渭陽公唯此一子,其兄穎士公之子樂子,死於苻堅南侵之役,今北伐光復中原,實吾二族舅在天之靈所盼!副子可為一軍副帥。”
於是二人議定,東路主力以王鎮惡率萬人為先鋒,沈林子率五千人為其副,自彭城乘舟入泗水,溯流入汴渠,入黃河,向潼關;以檀道濟為後繼,率二萬人隨後。偏師以沈田子率四千人為帥,以傅弘之率太尉府中兵精銳千人,蕭副子率長沙郡兵二千人,為田子軍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