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釋空和尚(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二十二章 釋空和尚
經吐蕃使者一事,秦文龍在長安城中的威望更盛,不少達官貴人皆欲將他招攬至自家麾下。然而,秦文龍志不在此,他一心想要深入探究大唐盛世的多元文化,尋求能讓大唐文化長久興盛且廣泛傳播的根本之道。
一日,秦文龍聽聞長安城郊有一古寺,寺中藏有諸多前朝與異域傳來的經卷典籍,其中不乏對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珍貴記載。他便攜上一位精通梵文的好友,名叫釋空,一同前往古寺探尋。
二人沿著蜿蜒的山路前行,周圍青山環繞,綠樹成蔭。雖值盛夏,卻因山間的清風與茂密的植被而顯得格外涼爽。秦文龍望著這如畫的風景,不禁感嘆大唐山河的壯麗。
行至古寺,只見那寺廟莊嚴肅穆,紅牆青瓦在綠樹的映襯下更顯古樸。寺門大開,一位老和尚迎了出來,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二位施主前來,所為何事?”秦文龍恭敬地行禮:“大師,在下聽聞寺中藏有許多珍貴典籍,特來拜讀,望大師成全。”老和尚微微點頭:“若施主真心向學,自可入內。”
進入寺內,秦文龍與釋空直奔藏經閣。藏經閣中瀰漫著一股淡淡的檀香,一排排書架上擺滿了各種經卷。他們仔細翻閱著,發現了不少來自西域、天竺等地的佛教經典譯本,還有一些記錄著不同文化在大唐相互碰撞、融合的手札。
秦文龍如獲至寶,逐頁研讀。其中一本手札提到,在大唐初期,佛教傳入中原時,曾因與本土文化差異較大而遭遇諸多阻礙,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高僧大德將佛教教義與儒家、道家思想相互參照、融合,使其逐漸被大眾接受,形成了具有大唐特色的佛教文化。
正當秦文龍沉浸在書中時,釋空突然喊道:“文龍兄,你看此卷。”秦文龍接過一看,乃是一份關於大唐與波斯文化交流的記錄。上面記載著波斯的醫術、音樂、繪畫等在長安的傳播情況,以及大唐的絲綢紡織技術如何被波斯人學習借鑑。
秦文龍心中大喜,他意識到,大唐文化之所以繁榮,正是因為這種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不同文化在這裡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才創造出如此燦爛的盛世文化。
然而,在閱讀過程中,秦文龍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部分典籍中提到,由於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一些不良的異域風氣也開始在長安城中悄然興起,如奢靡之風、過度崇外等現象,這讓一些保守的大臣頗為擔憂,甚至有人提議限制對外文化交流。
秦文龍皺起眉頭,他深知若限制交流,雖可在短期內遏制不良風氣,但從長遠來看,必將阻礙大唐文化的發展。他決定與釋空一起整理這些資料,向朝廷進言,倡導在加強文化引導的基礎上,繼續保持開放包容的態度。
數日後,秦文龍與釋空帶著整理好的資料回到長安。他們先是拜訪了幾位德高望重、思想開明的大臣,向他們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這些大臣聽後,對秦文龍的見解頗為讚賞,決定與他一同面聖,向皇帝進言。
朝堂之上,氣氛莊重。秦文龍昂首挺胸,將自己在古寺中的發現以及對大唐文化交流的思考娓娓道來:“陛下,大唐之盛,在於文化之多元交融。異域文化雖帶來些許不良之風,但不應因噎廢食。只需朝廷加以引導,弘揚我大唐之禮義廉恥,倡導健康的文化交流,必能使大唐文化更上一層樓,且能讓我大唐威名遠播四海。”
皇帝坐在龍椅上,微微沉思後問道:“那依你之見,該如何引導?”秦文龍答道:“陛下可下令在長安城中設立文化書院,廣邀各方學者前來講學,無論是大唐本土的儒學、道學,還是異域的佛學、波斯學等,皆可在書院中交流研討。同時,制定禮儀規範,約束不良行為,讓子民在文化交流中明辨是非。”
皇帝聽後,點頭認可:“秦文龍之言,甚合朕意。傳朕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