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朝堂風雲與民間疾苦

秦文龍在長安的日子漸久,對這大唐盛世的認知也越發深刻。這日,他被李世民宣召入宮,參與一場關乎大唐民生與外交的朝會。

太極殿內,氣氛凝重。李世民高坐龍椅之上,面容嚴肅。“朕近日聞得,關中地區雖為我大唐心腹之地,然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多有荒廢。值此農耕之要時,諸位愛卿有何良策?” 李世民的目光掃過眾臣,最後落在了工部尚書身上。

工部尚書出列,恭敬回道:“陛下,關中水利關乎京畿之根本。臣以為當徵召民夫,重修鄭白渠等主要水利。然所需銀錢糧草頗多,且工程浩大,耗時恐久。” 此語一出,朝堂中議論紛紛。

秦文龍心中一動,上前奏道:“陛下,臣以為可在徵召民夫之時,採用以工代賑之法。凡參與修渠者,按其勞作量給予相應錢糧。如此一來,可解民夫家中生計之憂,亦能加快工程進度。再者,可招募民間能工巧匠,許以重酬,或有奇思妙策能解工程之難。”

李世民微微點頭:“秦愛卿此策甚善。然這錢糧之事,戶部可有計較?” 戶部尚書忙道:“陛下,如今國庫雖有盈餘,但各項開支亦繁。若要全力支援水利重修,恐需削減他處用度,或另尋開源之法。”

這時,外交之事又起波瀾。鴻臚寺卿奏道:“陛下,吐蕃使者近日前來,欲求與我大唐和親,且請賜茶葉、絲綢、鐵器等物。吐蕃近年勢力漸強,於我大唐邊境時有騷擾,此和親之舉,臣以為當慎重。”

秦文龍深知吐蕃在歷史上與大唐的複雜關係,沉思片刻後說道:“陛下,和親之事,有利有弊。若能以和親暫穩吐蕃,可保邊境數年安寧,於我大唐休養生息有益。然吐蕃所求之物,鐵器乃軍國之器,不可輕予。可多予茶葉、絲綢,另增派能工巧匠助其發展民生,如此一來,使其民心向於富足,或可減少邊境爭端。”

李世民聽後,陷入沉思。朝會散去後,秦文龍並未回府,而是決定深入民間,去看看這盛世之下百姓的真實生活。

他來到長安城外的鄉村,只見田野間有不少農夫正在勞作。走近細觀,卻發現不少農田灌溉艱難,水源不足且溝渠淤塞。一位老農見秦文龍衣著不凡,卻和善近人,便嘆道:“公子,您看這田,天旱時無水可澆,澇時又排水不暢。朝廷雖有心,然這水利之事,落實到咱這小地方,卻不知要等到何時。”

秦文龍心中酸楚,又問道:“老伯伯,那家中生活可還過得去?賦稅可沉重?” 老農搖頭道:“賦稅尚可,只是這收成要看天。若遇災年,家中便無餘糧,只能靠野菜度日。”

再往前走,秦文龍看到一個小村莊,村口有幾個孩童衣衫襤褸,正圍著一個婦人。那婦人手中拿著幾個粗糧餅子,正分給孩子們。秦文龍上前問詢,婦人見他儒雅有禮,眼中含淚說道:“公子,我家男人去服勞役修宮殿了,家中只我和這些孩子。糧食本就不多,這日子過得艱難。”

秦文龍從懷中掏出一些碎銀,遞給婦人:“大嫂,這些銀子您且收下,給孩子們買點吃的。” 婦人趕忙推辭,秦文龍執意相贈後才離去。

回到長安城中,秦文龍看到城中的繁華與鄉村的困苦形成鮮明對比。達官貴人的府邸中歌舞昇平,珍饈美饌不斷;而街頭巷尾,卻有不少窮苦百姓在為生計奔波。他意識到,這盛世之下,隱藏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數日後,李世民再次召見秦文龍。“秦愛卿,朕這幾日思索你在朝會上所言,深以為然。朕欲派你為欽差,督查關中水利工程,兼理與吐蕃和親之事。愛卿可願?” 秦文龍趕忙拜倒:“陛下信任,臣萬死不辭。”

秦文龍領命後,深知責任重大。他首先召集工部與戶部相關官員,詳細規劃水利工程的各項事宜。對於招募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