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喜盈門(第2/2頁)
章節報錯
來以後,送到很多電影廠,這些電影廠都不感冒。所以這個劇本一直是擱置狀態。
直到1979年的年底,人民日報上登載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標題是:為什麼反映農村生活的電影這麼少?
這才引起國內電影廠的重視。
這部電影是1980年籌拍,電影上映是1981年的夏天。
劇本到開拍前,已經寫到了第7稿。
季宇寧現在寫的,就是最後的第7稿。
他已經幾乎就要寫完了,兩三萬字的劇本,他抄起來很快的。
沒過幾天,他就把這個劇本郵寄投稿到了滬上的《上滬文藝》,他直接寄給了茹主編。
前一段時間,他也接到了茹主編的數封約稿信,這次算是交稿了。
後來這個劇本是刊登在了下個月也就是9月份的《上滬文藝》上。
這個時候還沒有專門刊登電影劇本的電影文學刊物,前世這種刊物是在明年初才逐漸恢復的。
1979年1月,《電影藝術》、《大眾電影》和《電影技術》雜誌在京城復刊。
同時,北影廠自己主辦的電影文學刊物《電影創作》也於同月創刊了。
當時一般北影廠編劇部門的劇本,一旦過審,就會馬上登載在他們自己的這份刊物《電影創作》上,刊登在這個刊物上,就意味著這個劇本有主了,其他電影廠就不要再爭了。
他提前把這個劇本登在上滬文藝上,就意味著他這個編劇已經坐實了,他估計會有導演找上門來的。
弄不好那位後來以拍農村三部曲出名的趙導,就會從滬上趕到京城來找他。
電影小花劇組在黃山風景區附近經過三週左右的拍攝,又移師到了南邊的屯溪市。
屯溪就是後來的黃山市屯溪區。
劇組將在屯溪老街拍巷戰的幾場戲。
戰爭片以及戰爭場面,季宇寧此前還真沒拍過,所以他把導筒又交給了謝老爺子。
謝老爺子和張錚張導兩個人此前都是拍過戰爭片的。
“小季啊,你這是頭一次碰到拍戰爭片,在屯溪老街這個巷戰場面,就是我們現在看的老街口的這幾場戲,還是小場面。
煙火啊,槍械道具啊,這提前都要做好準備。這個準備,導演也要過問,不能出現任何紕漏。
有些大型的戰爭片,還會有專門的軍事方面的顧問,我們這部電影中的戰爭場面到鄂省荊州古城拍的時候,那個場面可能要大一些。”
巷戰是夜戲,參與的群眾演員比較多,附近部隊也有支援的戰士參與拍攝。
季宇寧看到其中有一個鏡頭,就是劉小花作為支前的擔架隊長,帶著人衝到街口,然後手裡拿著駁殼槍,擺了一個pose。
這場夜戲,一直拍到凌晨才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