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尋求庇護(第1/3頁)
章節報錯
驚訝之餘,楊帆陷入了沉默之中。
大好形勢之下李世民為什麼還要選擇和親,這是讓人很難理解的行為。
為了東征高句麗難道寧願養虎為患,培養吐蕃這樣一個強勁的敵人。
而李績又為什麼會向自己透露李世民的想法。
一樁樁一件件顯得有些詭異,顯然不可能是讓自己去勸阻李世民和親的舉動。
就倚重而言,李績這些朝中重臣的話顯然比楊帆更勝一籌。
不管是從官職、年齡或者排資論輩都輪不到自己,這是中原王朝官場亙古不變的至理。
李績如此明顯的提點,顯然是另有所圖。
自己身上又有什麼能夠吸引這位有著小諸葛之稱的一代名將。
楊帆有些迷茫了!
不過,既然李績如此說,楊帆當然得了解李世民為什麼有如此巨大的改變。
緩緩抬起頭盯著李績問道:“李伯伯,為何陛下的態度前後變化如此大……”
等從英國公府走出來的時候,楊帆還有些渾渾噩噩,甚至可以說是哭笑不得。
原來李世民前後變化之所以那麼大。
一方面是吐蕃使臣祿東贊發現被坑以後表達了強烈的不滿。
另一方面是李世民有些忌憚松贊干布這個吐蕃贊普。
吐蕃贊普,強調他的權力來自上天,即所謂“君權神授”,強調了贊普的血緣屬於神系,君權來自天神。
吐蕃的地理條件又為松贊干布這個神棍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
因為大唐的人或軍隊到達吐蕃以後大多會出現頭昏腦脹甚至死亡的現象。
由於認知的侷限性,這個時代的人並不瞭解其中的原因,所以被當成吐蕃人受神明眷顧。
因此,李世民才會對吐蕃這麼忌憚。
李世民認為:既然吐蕃受到了上天的眷顧,大唐軍隊不可能在吐蕃境內戰勝被神靈眷顧的松贊干布。
還不如早一點和親以息事端,也才有前後不一的表現。
得知原因後讓楊帆哭笑不得,也真的佩服祿東贊這個大忽悠,太能編了。
如果在後世,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知道,這哪是什麼神明眷顧。
明明是吐蕃海拔太高,氧氣比較稀薄,長期生活在低海拔地區的人冒然前往,容易發生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說白了也就是腦子缺氧,導致供氧、供血不足,輕症頭暈、眼花、無力,重症會倒致死亡。
沒想到居然被吐蕃人強行披上了一層神化的色彩。
難怪原來歷史的大唐,在松州打敗吐蕃軍隊以後,李世民這傢伙打了勝仗反而答應吐蕃和親的請求。
這簡直太扯了!
而李績之所以如此提點楊帆,目的居然是想讓楊帆在李二陛下東征之前謀取一個合適的軍職。
雖然楊帆已經被李二陛下封爵賜官,而且也為朝廷立了不少功勞。
例如:敬獻天花瘟疫防治方法、提出科舉制度改革、又為李二掙了不少錢……
看似功勞不少,實則浮虛的很。
在大唐,唯有一樣響噹噹的功績可以讓一個人傲然立於朝堂之上,那就是開疆裂土的戰功。
一旦李二陛下東征高句麗便是一個獲得戰功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假如李二陛下親征高句麗,挾大唐百戰之師一舉滅掉高麗,只要能夠在此戰中參與其中,戰功來得簡直不要太輕鬆。
雖然以楊帆的年紀和資歷不可能擔當先鋒官,奪得首功。
但畢竟楊帆此時深得聖寵。
努力爭取一番,哪怕是押運糧草,維持軍紀,這都是難得的功勞。
如今是貞觀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