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只是與那些世家子弟的對賭了!

想到這兒,楊帆把注意力轉到了考題上。

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考試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考試的科目一般分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六科。

其中秀才科被時人稱為“尤異之科”,它是唐代六門常科中最早設立、歷史最為悠久、法定地位最為崇高的科目。

但因為秀才科的難度太大,要求極高,所以應試者寥寥無幾,唐高宗永徽年間就被廢除。

此時高中秀才可不是明清時代的秀才……

關於秀人的相關考試,內容還是很多的,沒兩把刷子過來連報名都看不敢。

畢竟錄取的實在太低了!

秀才科也同樣分為三場考試,有三天的時間讓考生做題。

內容有作詩詞一首,策論問題目,經史,時務,還包括四書五經內容……

關於詩詞,對於楊帆來說不難,但這裡面有很多問題,卻也不能馬虎對答。

答題過程中會引用典故,但也不能隨便用,其中還有經義文章等等。

總之,想要寫得好,思路不能單一、疆化,要有自己的見解和理論,最主要得符合考官的思想。

楊帆雖然作為主考官,卻不是閱卷官,因此,答題得符合閱卷官的口味才行。

這次閱卷是由孔穎達這些大儒以及房玄齡等朝中重臣聯合組成。

可以說這些人都是擁護李二陛下的改革派。

考試的過程很順利。

第一天的詩詞歌賦楊帆又做了一次文抄公。

第二天引經據典釋義了一些經義,倒也規規矩矩。

第三天的策論則是來源於孔子與子張的一段對話。

題目來自論語為政篇第二十三章十世可知也。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大致意思是後面的制度大都是上面傳承下來的。

如果按照這個題目去理解,很容易將說成是支援一層不變的老古董一派。

但楊帆卻知道,按照這樣的論點寫下去,其實是不對的。

這題目是李二陛下親自出的,這位皇帝可不是保守派。

況且,孔子也並非是堅定不變法的一派人,他其實並不反對變革。

從這可知,這一道題目就是為了支援變革而出的。

這時候若是寫一篇保守的文章,即便寫得天花亂墜,妙筆生花,落在閱卷官眼中也不可能有成績。

所以楊帆知道怎麼入手了!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支援變法,但也不能寫太過於張揚。

畢竟古代是很容易因言獲罪的,因此要寫得隱晦一些。

若寫得很直白,很有可能樹立起很多敵,所以一定要嚴謹,思慮再三再下筆。

雖然腦中有很多關於改革的文章,但楊帆思維一番後,便有了主意。

將以前看過的一篇文章直接搬到了此處,那就是梁啟超先生的少年強國說。

大致意思是,要鼓勵年輕人敢於創新,有改革的進取精神,蘊意了希望家國強大,繁榮昌盛的偉岸精神。

當然,這篇文章原是散文,需要進行潤筆。

在楊帆看來,這篇文章是支援改革和思想解放的。

以此論點上在進行述寫,既不張揚,也不過於誇張,更蘊含著改革之意。

寫了好一會兒,看到試卷上黑壓壓的清晰字型,又仔稽核四五遍,確定沒問題後才鬆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