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楊帆居然還敢強言狡辯,李世民直接氣笑了,不悅地道:“如果說打人也算有功的話,那汝倒也算是有用之軀。”

聽到李世民陰陽怪氣的話,楊帆當然不服氣了。

簡直是門縫裡看人,把人給看扁了。

楊帆的犟脾氣騰的一下升了起來,說道:“陛下真是小看人也,諸葛孔明不出門而知天下事,微臣雖然比不過諸葛孔明的聰慧,但也有一股為國為民死而後矣的忠心,也關心國家之大事。”

楊帆顯然是話裡有話,讓李世民頗感意外,不解地問道:“這話怎麼說?”

楊帆擺出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說道:“陛下是否已經下決定在新年朝會時宣佈拒絕吐蕃使臣祿東讚的和親請求?”

“正是……,這就是你說的不出門就知天下事?”李二陛下點了點頭,有些失望。

拒絕和親這事在朝中重臣、世家勳貴之間早已傳開。

雖然這事是前幾日李二陛下與幾個朝中重臣商議做的決定。

即使還沒有對外宣佈,但並不是什麼秘密。

楊帆並沒有馬上解釋,而是繼續說道:“陛下有沒有想過吐蕃被拒絕和親以後會作何反應?”

李世民胸有成竹,傲然地說道:“一群蠻夷罷了,難道他們敢還敢造反不成?”

這個問題李二陛下與李績他們當然討論過,最終得出結論:

雖然吐蕃和親的請求被大唐拒絕,但這些域外蠻子絕對不敢有所動作。

畢竟,在李世民他們看來,吐蕃乃苦寒之地,百姓吃不飽、穿不暖。

即使受氣,也只能忍著,難道真敢向大唐動武不成?

如果吐蕃真敢動手,那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了。

看著李世民不以為意的表情,楊帆露出了一副果然如此的神色。

不管是李世民還是諸位大臣太自以為是了。

都以為吐蕃不敢有動作而放鬆了警惕。

在原歷史中,就因為朝廷的不重視,致使吐蕃突然出兵攻打松州之時大唐並沒有準備。

以致於戰爭的前期,邊疆的百姓很多人死於非命。

雖然自己來到了唐朝,歷史程序也有了一定的改變。

但歷史車輪的滾滾洪流豈是那麼容易扭轉的?

如果所料不差,吐蕃被拒絕和親以後,一定會故計重施出兵攻打大唐。

假如大唐沒有絲毫準備,也定會如原歷史一樣被打個措手不及。

既然知道吐蕃的狼子野心,楊帆當然不允許大唐的百姓再做無謂犧牲。

之所以現在把這個問題提出來。

一方面是因為想轉移李世民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楊帆知道今天的事兒有些鬧大了。

他可不敢百分之百的保證能安然無恙度過。

假如因為這事而耽誤了提醒李世民早做準備,楊帆會愧疚一生的。

這可涉及到了活生生的生命,涉及到了千家萬戶的家庭。

畢竟,拒絕和親也是楊帆一貫的主張,他也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看著楊帆揶揄的眼神,本來還言辭鑿鑿的李世民也有些不自信起來。

像是詢問,又像是喃喃自語:“難道吐蕃真敢狗急跳牆不成?”

要說滿朝文武,最不想開戰的也許就是李世民了。

雖然大唐兵強馬壯,但這幾年要麼雪災、要麼旱災,朝廷並沒有多少餘糧。

打仗靠的是什麼?

除了人力,其實比拼的也就是國力,糧食等後勤保障在古代就屬於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因為楊帆的原因,李世民的手頭寬裕了一些。

但這些錢糧都是為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