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林與大明相隔甚遠,所以陳子壯與黎塞留的回返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當他們在路上的時候,時代的車輪已經進入了1628年,而大明也進入了天啟十年。

這一年北京的元宵節,特別的熱鬧。

一方面,這是今上登基的第十個年頭,按照中國人逢五小慶,逢十大慶的習慣。雖說這一年的春節皇上不在京城,但監國的朱由校還是定下調子:今年的元宵節,要搞得更熱鬧一些。

而另一方面嘛,則是這一年,是舊式科舉的最後一年了。

雖說從今上擔任監國開始,十多年來就對科舉進行不斷的微調,到了今日,八股文在科舉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小了。但無論如何,天啟十年的會試,仍然是純文科的考試:詩詞歌賦、制藝、策論。哪怕策論裡的大段資料中有很多的資料,但到底是現成的,只需要分析,不需要計算。

而按照皇上以前的規定,從天啟十一年的府試開始,科舉內容將發生革命性改變:制藝完全沒有了,詩詞歌賦總共只佔10%的分數,策論佔了50%,而剩下的40%,則是交給了行測。之後十二年的鄉試、十三年的會試,全部都沿用這個新的考試辦法和評分標準。

得益於大明此時發達的印刷業和出版業,所以各地計程車子們早就拿到了皇家有意釋放出來的行測模擬試卷。然後士子們驚訝的發現,別說那些數學題搞得大家生不如死,便是普通的文科題,也讓他們頭大。

比如說行測裡有很多關於‘近義詞’的考題:這實際上在考察考生是否對每一個詞彙的意義精準掌握,以後做了公務員能不能精確的書寫公文——這是純粹的文科題吧?但是一輩子就只看四書五經的傳統考生們,做這樣的題都沒法保證較高的準確率。

又比如說,為了考察考生知識面的廣度,保證考生做了公務員以後不會鬧出常識性笑話。行測裡有很多題是在考察生活常識、世界歷史、中國地理等,這樣的試題,讓那些十指不沾陽春水,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傳統書生們,也統統束手。

所以,還有什麼好說的呢?今年若是不中進士,那很可能這一輩子就不中進士了:別指望海外藩國還有仕途,那周、唐、福、桂四大最早海外就藩的藩國,做得比大明本土還要激進,早在一年前就啟用行測考試了——誰讓人家士子少,包袱小呢。

而其他藩國?拜託,據聞除了呂宋島上的秦國有以前西班牙的總督府可以住,勉強還有點牌面外,其他藩國的國王自己住的地方都不像個樣子呢,不到萬不得已,誰樂意去那些蠻荒之地?

因此,天啟十年的北京,湧入了一萬多名舉子:以前那些中了舉人屢試不中的,中了舉人在鄉間怡然自樂的,連同去年鄉試新產生的一千多名舉人,全都來到了北京城,求取這最後的機緣。

大明此時的經濟,仍然是農業佔優。工業什麼的雖然發展迅速,但財富的積累還需要相當時間的積澱。這第二產業還未佔據絕對優勢,第三產業自然也沒到發力的時候。所以,朱由棟掌控國家這十幾年,從來沒有把旅遊業當回事,北京城裡酒樓客棧什麼的,自然是極為有限的。

往年會試的時候,一般來京參考的舉人不過兩三千人,各處擠一擠,加上一些舉人在北京投親靠友什麼的,總是能安排得過來的。但是今年一下子湧進來這麼多人——舉人在鄉間是被稱為老爺的,一般而言,除了極少數舉人,大多數舉人進京,都會帶一大串隨從。一萬多舉人進京,往往意味著短期內北京城內臨時人口增加了起碼四五萬!大明的北京城這會才八十多萬人口呢!

如此一來,整個春節期間,北京城裡的酒樓、客棧、寺廟、道觀乃至不少專門對外營業的民居,全都被擠爆了。

而到了元宵節這一天,由於朝廷啟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