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郎

——仿張喬《書邊事》

丙叔佩史

愁生半額無笑顏,為等多情李俊郎。

紅燭淚乾香已冷,獨坐西窗夜漸長。

風弄簾幕月含羞,銀漢無聲轉玉樓。

相思入夢魂難留,願化朝露待日曦。

賞析

詩歌解釋

愁生半額無笑顏,為等多情李俊郎。

描述了一位女子因思念遠方的情人而眉頭緊鎖,失去了往日的笑容。她所等待的是一個多情且英俊的男子,暗示了她心中的深深牽掛。

紅燭淚乾香已冷,獨坐西窗夜漸長。

夜晚越來越深,屋內的紅燭已經燃盡,香氣消散,女子孤獨地坐在西窗之下,寓意著時間的流逝和她漫長的等待。

風弄簾幕月含羞,銀漢無聲轉玉樓。

風輕輕撩撥著窗簾,月亮似乎也害羞地躲進了雲層之後。銀河靜靜地流轉,時間如同玉製的沙漏,悄悄地滴落,描繪出夜晚的靜謐與時間的無情流逝。

相思入夢魂難留,願化朝露待日曦。

思念之情如此深切,即使在夢境中也無法完全留住對方的身影。女子希望自己能夠化身為清晨的露珠,等待太陽昇起,照射其身,暗示著願意忍受短暫的存在,只為了見到心上人的那一刻。

整首詩透過細膩的情感描寫和生動的自然景象對比,展現了女子對遠方情人的深切思念與等待的心情。從黑夜到黎明的時間變遷,反映了她內心的煎熬與期盼,同時也表現了愛情的純粹與執著。

翻閱丙叔佩史的《唐詩宋詞漫話》,我們再來聊聊張喬的《書邊事》。

書邊事

張喬

調角斷清秋,徵人倚戍樓。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遊。蕃情似此水,長願向南流。

賞析

《書邊事》賞析 —— 張喬

這首詩描繪了邊疆的壯闊景象與和平時期的寧靜之美,以及詩人對和諧共處的渴望,展現了邊塞詩的獨特魅力。下面我們分段深入分析每一聯的內涵與藝術特色:

第一聯:“調角斷清秋,徵人倚戍樓。”

這一開頭就以強烈的視覺與聽覺衝擊開啟,畫面上是清冷的秋天,號角的聲音在空中迴盪,清晰而有力,象徵著邊疆的嚴肅與警惕。"調角"一般用於警示或召集士兵,但在"清秋"的背景下,更多了一份孤獨與蕭瑟的氣息。"徵人倚戍樓"則刻畫了戍邊戰士的形象,他們或思鄉、或望敵,展現出軍人的責任感與犧牲精神。

第二聯:“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

這裡透過自然景象的變化,引入歷史感。"青冢"往往指帝王或貴族的陵墓,此處可能暗喻昔日戰場,而今已被春風吹綠,歲月的痕跡讓一切歸於平靜。"白日落梁州"則是對邊陲地域的特定命名,梁州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行政區劃名稱,曾多次易主,代表著邊疆的動盪不安。然而,在詩中,白日照耀下的梁州,象徵著光明與希望的到來,預示著和平時期的來臨。

第三聯:“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遊。”

這兩句話直接描寫了當前的邊疆現狀:"大漠無兵阻",說明軍事防線的鬆弛,沒有軍隊的阻隔,表現出邊疆的和平與安全;"窮邊有客遊",證明邊疆地區不再封閉,有人來往,顯示了開放與自由的氣氛。這兩句對比強烈,傳達了邊疆由緊張到和平安定的轉變,也體現了作者對邊疆和諧共生的嚮往。

第四聯:“蕃情似此水,長願向南流。”

"蕃情"在此處特指異族的情誼或民族間的情感,如河水般連綿不斷,表達了詩人希望邊疆各民族間的感情能夠像河流一樣向南流淌,匯入華夏文明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