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部分(第1/4頁)
章節報錯
儘管劃時代的“無畏”號戰列艦就是在費希爾的主持下建造的,但由於受到發生在東方的“巴士海戰”的深刻影響,在費希爾看來,與“無畏”號戰列艦相比,比中國的“永豐”號裝甲巡洋艦更強大的“戰列巡洋艦”顯然更能體現他對海軍戰略戰術和武器裝備發展的獨到見解和詮釋。因為戰列巡洋艦可以說是裝甲巡洋艦發展的終端型號,就象“永豐”號對待“巴揚”號的那樣。戰列巡洋艦可以在廣闊的大洋上盪滌任何試圖破壞海上交通線的襲擊艦。並在主力艦隊當中擔任戰列艦隊的強大輔助分隊。
費希爾的設想是讓英國海軍同時擁有兩種主力艦,它們擁有無可匹敵的重型火力,但分別突出防護和速度,由這兩種戰艦構成一支全新的皇家海軍艦隊,並依此制定新的戰略戰術。
而由於巴士海戰給費希爾的印象過於深刻,戰列巡洋艦在費希爾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遠遠高於戰列艦,其意義也遠大於僅作為交通線上的“清道夫”或戰列艦隊的“輔助力量”
除了巴士海戰以外,發生在珠江口的本世紀初最大的一場潛艇攻擊作戰也讓費希爾認識到了潛艇的巨大作用。費希爾認為,魚雷、潛艇、渦輪蒸汽機和遠端火炮將使笨重的戰列艦在短時期內消盧,從而徹底改變以戰列線在海上進行大艦隊決戰的海戰方式。因此在海軍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英國的海上霸權應該由那些雲集在本土和海外咽喉要地的魚雷艦艇以及穿梭於大洋之上的戰列巡洋艦來拱衛。
根據這個設想,費希爾提出來了他的著名的“支隊防禦”理論。
“支隊防禦”理論的核心就是將大量的潛艇和魚雷快艇(驅逐艦)部署在近海淺水區域,以保護英國本土不受敵人來自海上的入侵。他在給新任英國首相貝爾福的報告《進攻型潛艇》中指出,英國最新建造的型潛艇已經具有了良好的適航力和自持力,可以在距離港口較遠處的海域內全天候活動,也可以在英吉利海峽或直布羅陀海峽內巡邏或在敵人港口附近待機,攔截並擊沉企圖出海的敵方大型艦艇。費希爾在報告中還稱中國海軍正在大力發展更加強大的潛艇力量海峽對我們來說都是一樣的,對付潛艇的最好方法就是潛艇,中國人還在繼續建造他們的潛艇,德國也在做著同樣的事。,使用潛艇就能有效地限制大型艦艇在海峽內的活動,而目前我們卻沒有任何一種軍艦能有效地對付他們,中國人已經用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如果敵人有潛艇而我們沒有,那我們遭到入侵就不可避免,所以我們必須也擁有潛艇”由此類推,使用潛艇這種武器將使地中海變成極為危險的水域。”
從戰略上講,費希爾更希望因為敵對雙方都擁有潛艇而使海峽變成大型艦艇的禁區,因為這樣可以使皇家海軍的大型艦艇從保護本土的任務當中解放出來去保護海上航線和海外殖民地。
這種“支隊防禦”模式還可以運用到海外的重要港口和海軍基地,而降低了裝甲防護的戰列巡洋艦因為擁有高航速、統一大口徑火炮和更先進的火控系統,能夠在敵人的戰列艦或裝甲巡聯的射程點外靈活機動並精確射擊,所以皇家海軍只需要戰列巡洋艦、驅逐艦和潛艇。這在經濟上要比傳統海軍合算得多,可以節省大量的海軍經費。
由此,費希爾得出了他的那個著名的“費希爾公式”:“支隊防禦”十“戰列巡洋艦”:“全球海權”。
“支隊防禦”計劃是英國海軍本土防禦戰略的重大改革,這與以往皇家海軍利用強大的戰列艦隊封鎖敵人港口或迫使敵艦隊在海上同皇家海軍戰列艦隊進行決戰的思維相去甚遠,費希爾並不指望他的潛艇和魚雷艦艇能象中國人在珠江口乾的那樣在狹窄海域大量擊沉敵人的艦船。而是利用一種與敵方對等的撫制戰略來阻止入侵。採用“支隊防禦”計劃將使英國海軍的主力艦艇從本土防禦的使命當中解脫出來,在大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