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日,中德兩國簽訂《中德原材料及農產品與工業及其他產品互換條約》的易貨貿易條約,根據雙方的實際需要,規定中國以大豆、鎢砂、銻、錳、錫、豬鬃和桐油等工業原料以及茶葉、瓷器等生活日用品換取德國包括各種精密機床在內的機器和相關技術。
這個條約的簽訂對中國和德國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後世的中國歷史學者在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常常以“中德合作史上里程碑式的條約。等溢美之詞來稱讚這個條約對中國工業現代化所做出的貢獻,而同樣德國學者也高度的評價了這個條約,認為正是因為這個條約,德國的經濟才得以迅速恢復,並且很快擺脫了被協約國所奴役和壓迫的地位,稱這是歷史上少有的“對雙方的好處同樣巨大”的平等條約。
根據這個條約,中國開始用鎢砂、錳砂等戰略性原料和農產品換取德國的精密機械和加工技術。這個完全平等。雙方享有相同的權利的易貨貿易條約為中德雙方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中國而言,它解決了因同西方國家在經濟上的聯合圍堵所導致的無法進口所需機器和技術的困境,不僅極大的促進了中國的工業發展,使中國的農業提前進入了機械化的時代,也給中**隊武器裝備的進一步革新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使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有了一支幾乎無敵於天下的強大軍隊;對德國而言,在這個條約簽署後,中國向德國提供的原材料和農產品幾乎滿足了德國的全部需求,使德國幾乎不用在國際原材料市場再採購其他任何產品。在來自中國的源源不斷的工業原料和農產品的支援下,憑著高素質的人民和過硬的工業技術,德國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恢復了元氣,到納粹德國成立之時,德國又重新恢復了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的西北地區同東南沿海地區以及東北地區的經濟差距很大,工業化的程度也較底,當時中再西北地區的鐵路網和相應的運輸能力也遠遠的落後於東南沿海地區,遠遠少於們川二為在現代化的西北地區所應該擁有的鐵路規模,也比聯工伯利亞地區的鐵路規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前的十餘年間,中國和德國在吧年簽訂的這個條約以及後來雙方簽訂的一系列經濟合作協定大大加快了中國鐵路的現代化建設,使中國西北地區的鐵路網的規模急劇擴大。同時,來自德國的技術支援使中國得以提前完成了全國的鐵路電汽化,在中國內地,象江西、淅江和貴州之間都建有規模宏大的電汽化鐵路。中國鐵路得以加快發展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德國急需更有效率的運輸工具去讓中國出口更多的工業原料。而德國人為中國建立更高效率的鐵路運輸線的想法也恰恰符合中國政府對把礦產豐富的西北各省份和西伯利亞地區建成為新的工業基地的要求。同時,德國人幫助建設的這些鐵軍事上也有極大的價值和用途。這些鐵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以其高效和迅速為世人所稱道。
在中國和德國所簽訂的一系列重要合作條約中,另一個最重要的協定就是《中德工業合作補充計劃》的“五年計發”這個計劃由中國政府的工業部、國土資源部、能源部、國家發展改革總署與德國大康采恩集團共同負責。該計劃的主旨是在短期內在中國的西南地區建設一個工業基地以抗衡可能來自印度的入侵,長期目標則是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再建設一個大的工業中心地帶,以供中國長期的工業發展。
這個“五年計戎”有幾個基本組成部分,例如對鎢和銻全都有關業務的專管,在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再建設;四餘座大型工廠,包括鋼鐵、燃料煤礦和油礦、機械、電汽、化工等重工業廠礦和發電廠。按照;吧年簽訂的“以貨易貨”貿易協定中確定的綱要所顯示的那樣,中國透過提供稀有礦產換取德國的技術和機械裝置來實現這些計發。在當時看來。中國為這些工業基地的建設付出了相當高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