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是最先表示要“調停”的,而且也表現得最為積極和熱情,因為在法國人看來,俄國雖然是一個不怎麼能靠得住的同盟,但對法國來說,法國需要俄國同法國一道對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宿敵德國形成夾擊之勢,如果俄國人在這次戰爭中被中國徹底擊垮,沒有了牽制的德國將成為法國的大患,那樣的話,法國就永遠也別想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了。

而且,日益強大起來的中國不可避免的會威脅到法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利益,如果能夠聯合其它國家在中國沒有對俄國取得完全勝利的情況下結束這場戰爭,對法國來說好處也是相當大的,所以法國人才會這麼“熱心”。

而法國和德國為了爭奪北非戰略要地摩洛哥而一度劍拔弩張的時候,英國為了改善同法國的關係而在摩洛哥問題上選擇支援法國,1904年8月英國和法國已經簽訂了“英法協約”,法國人得到了英國人的支援,當然“調停”起來就更有信心了。

而英國人也出“調停”的目的,就不是一般的人能猜出來的了。

但孫綱對此知道得仍然分清楚。

“如果中國和國不幸發生戰爭……英國的目標應該是使戰爭區域性化,也是說,我們將在沒有第三國(指法國參戰時保持中立。……如果允許法國站在俄國一邊,那麼法國和俄國將把中國打敗,其結果就會是俄國、法國和德國結成同盟,這三個國家將成為中國乃至亞洲大陸的主人,而我們將會遭到排擠。

……由於中國新政權的基還不穩固,如果俄國以壓倒性的勝利戰勝中國,或者與法國聯合起來戰勝中國,而我們在那個時候去援救中國而不使其亡國,那麼我們就會同法國和俄國成為世仇,而戰敗的——很可能從此忘恩負義的—中國也就不能作為反對俄國擴張的工具了。如果中國暫時戰勝俄國——要一勞永逸的戰勝俄國那樣的擁有無限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口眾多的陸海軍大國,是難以置信的,而戰敗的俄國會重新組織起來,於日後再度同中國進行新一輪的實力較量。……中國和俄國的相互削弱,對英國和歐洲來說是最有利的。俄國會遏制‘黃禍’,而中國會遏制‘俄禍’。……而最終,當中國和俄國都得到一定的削弱之後,才可能成為我們的夥伴,去反對我們在歐洲的‘新敵人’(指德國。因此我們必須和法國改善關係,並將相互之間曾經是敵人的中國和俄國團結在我們周圍,這樣,我們在面對‘新敵人’的挑戰的時候,才能夠擁有壓倒性的力量。”

這19011年3月11日英國外交部遠東事務次長弗朗西斯蒂向英國外交大臣提交的“備忘錄”裡的一番話,雖然英國人根本不知道,遠在東方的這位中國“副國王”,早就透過不為人知的手段,知道了裡面的內容。

雖然已經過去了多年,但當年英國人的這個“備忘錄”裡面的話,孫綱直到今天,仍然記得十分清楚。

而後來發生的事情表明,作為“華戰爭”前夕中國最重要的“盟友”英國,也確實就是按照這個方針進行的。

而美國和英國在國際上一向走得很近,這一次美國的的確確的感受到了來自強大起來的中國的壓力,所以出面表示調停,內心也有一種隱隱約約的想要藉機制約中國的意思在裡面。

如果中國這場和俄國的戰爭真的如英國人所願的話,對中國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中國戰勝了俄國後被拴在了“英法中俄”協約的戰車之上,決不是孫綱想要看到的結果。

要是自己依照列強的“心願”現在就設法結束戰爭的話,對中國來說,俄國並沒有受到“足夠的削弱”,將來還可能成為中國的心腹大患。

那麼,對中國來說,在俄國遠東陸軍已經被摧垮的情況下,只有徹底解決掉馬卡洛夫率領的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讓俄羅斯帝國成為“沒有海軍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