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上“刺客”的帽子,他要是沒有被英國人搜出來“作案工具”的話,可就沒法自圓其說了,孫綱正在琢磨著這個“補救”的辦法,戴雄飛從英國人那裡回來告訴他,英國人從明石元二郎的身上發現了一支特製的金筆,筆尖可以彈射,而且墨水帶有劇毒,英國人十分吃驚,認為這是一起嚴重的“襲擊事件”,現在正在嚴查。

沒想到這個明石元二郎還挺“配合”,自己坐實了這個“刺客”的身份,孫綱正好樂得不用再費神編瞎話了。

整理

(二百一十五)有熱鬧看了

知道了孫綱“遇刺”,其他三大“鬼使”全都嚇了一大跳,趕緊前來探望,得知他沒有受傷,只是“受驚過度”後才放下心來,其他各國的使團聽說後也紛紛派員表示“慰問”,對日本人“鋌而走險”的行為表示“擔心和憤怒”,一時間孫綱他們的住地“人滿為患”,好容易答謝完畢等他們走後,孫綱定下神來,仔細地想了想他“遇刺”這件事可能引發的後果,以及能否有利用的價值和應該如何去處理的問題。

想好後,他暗中派人給另外三大“鬼使”送了紙條,要他們想辦法“依計行事”。

中朝使團要員在日本皇宮別苑內“遇刺”,訊息一經傳出,立時引起了軒然大波。

張蔭桓當即向英國方面提出“嚴正交涉”,認為在日本皇宮的別苑裡居然能發生這樣的事,感到“莫名驚詫”,他措詞嚴厲地指出,目前各國政要都在此居住,如果英方不能保證這些人最基本的安全,中國方面只好自己動手來解決這個問題了。

刺客現身日本皇宮的訊息立刻讓隨各國使團前來採訪的各國媒體記者們“第一時間”發回了國內,這一下全世界沒有不知道的了,英國方面被弄得十分尷尬,他們允諾加強防衛,並同意了伍廷芳提出的“各國調本國海軍陸戰隊前來守衛”的“建議”,隨後,“開遠”和“海陵”兩艦的陸戰隊員100人被調到了這裡加強守衛。

其他各國對中朝使者的“遇刺”感覺十分驚恐,聯想到了剛踏上日本本土時日本人做的激烈抵抗,他們也向中國“學樣”,紛紛從軍艦上調集海軍陸戰隊登陸,“以資守衛”。一時間日本皇宮裡各**隊全有駐紮,整個日本皇宮成了一座地地道道的“萬國兵營”。

羅豐祿這時向英國方面提出,日本人敢於行刺中朝使者,目地是想給英國駐日當局造成惡劣的影響。干擾這次會議,“製造中英矛盾,以便從中漁利,其居心險惡之至”,從朝鮮國母遇害到這次“行刺”事件的發生,證明了這些事情的出現都不是偶然地,“非偶一為之,定有幕後主使之人”。他還拿出了朝鮮國王李熙的“陳情書”給英方,要求英方“立即徹查”,避免悲劇重複發生。

羅豐祿還向英方暗示,儘管發生了這種令人十分“不愉快”的事,中國依然對英國的“和平努力”表示“支援”,但是一旦別的國家政要在這裡出什麼事,那些國家可能就不會向中國人這麼好說話了,希望英國對日本不要“姑息縱容”,他以日本幕末時期反對倒幕運動的孝明天皇被維新人士暗害身亡一事“提醒”英國人,日本人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連殺自己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天皇都不當一回事,更何況是外國使節,千萬不要著了日本人地道

急需支援的英國人當然明白中國方面的意思,英國殖民地事務大臣張伯倫立刻表示要把這些事情“併案處理”,“一查到底”。給中國和朝鮮一個滿意的“交待”,可能是上回的“印度模式”的“建議”提醒了英國人不要陷入為保護日本而同其他國家發生全面衝突的“泥沼”,張伯倫向張蔭桓暗示,英方原則上贊同中國的建議,美國方面也可能表示同意,現在不好辦的就是這個俄德法“準同盟”了。

張伯倫又說,不希望因為這次“遇刺”事件干擾了會議的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