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Ц罹蕁碧峁┗�帷�

至於“變天”後採取什麼樣的政體,可以針對具體的情況,在讓大家公議後,定出一個最佳方案後再做決定。

因為中國畢竟是從幾千年的封建帝制中走過來的,說變就變,只怕會適得其反。

可只要海陸軍權都在自己手裡,就不怕有人想翻盤子搞復辟!

現在,張之洞等於幫了他一個忙,提前把這個“敏感”問題給提了出來。

如果能在這個時候把這個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解決了,對以後他的計劃的開展,將是會有很大的好處的!

“昔周厲王之亂,天下無君,周公、召公共行其政,周之國脈得存,是共和之肇始,”張之洞說道,“今康有為作亂京城,而諸王公妄興兵戈,託身異族,不惜賣祖宗之地以求榮,國家有大亂之兆,京中諸公幸賴敬茗救護,方得保平安,如今國將不保,諸公不趁時奮起,更待何時?”

沒有意想之中的吵吵鬧鬧,孫綱看到許多人居然面露讚許之色。

孫綱想了想,他們有這種表示其實也很好理解。

這幫受傳統儒家文化薰陶出來計程車大夫“精英”們,“忠君”思想在他們的心裡已經根深蒂固,他們反對康有為們的“變法”可以說在情理之中,康有為們的“政變”行為是他們根本無法容忍的,而滿族親貴們為了打敗康有為而不惜出賣國家主權和領土的行為又讓他們感覺到寒心,這些“精英”們的思想行為因為受到“傳統固定思維”的限制,本能地有些“排斥”(不是所有人都這樣)西方的政治模式,可如果是一種類似“變通”的“中國模式”的話,他們還是可以接受的。

按中國人的說法,“共和”其實並不是西方的首創,早在幾千年前的周朝,中國就已經有了。

西周時期,周厲王暴虐侈傲,專利作威,寵信佞臣,國政日非。國人對厲王非常不滿,開始發起了牢騷(叫做“謗王”),厲王大怒,命衛國之巫監視國人,有“謗”者殺,致使諸侯怨恨不朝,國人不敢談論政事,“道路以目”(史稱“厲王止謗”)。大臣召穆公虎進諫,指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周厲王仍不聽。經過三年,國人憤而起義,攻襲厲王,厲王逃奔到彘(“流於彘”)。太子靜藏在召穆公家,被國人包圍,召公以自己之子代替,太子靜才得以倖免於難。

厲王出奔後,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共同執政,號為“共和”。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為中國古史有確切紀年之始。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周召二公共立太子靜,是為周宣王,“共和”乃告結束。

這段歷史,就是後世的中學語文課本收錄的“召公諷厲王止謗”故事,對後世的學生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

而大清朝現在的情況,和周朝“當年”的情況還真有些差不多的說。

孫綱這時在心裡暗暗佩服張之洞,您老人家真是太有才了。

國內唯一一個只提供全本小說的免費小說網。

(三百二十三)針鋒相對

如果張之洞的想法能夠實現,由李鴻章以“共和”之名執政中國的話,中國應該可以很快的從混亂狀態中恢復過來。

畢竟,“中興名臣”李鴻章的個人威望,現在至少孫綱是不能比的。

而由李鴻章“主持大局”的提議,又是地方實力派代表人物的張之洞和劉坤一提出來的,地方和中央在這個時候難得能夠達成了一致,對中國以後的發展來說,也是一件好事情。

中國自太平天國起義以來形成的中央權威衰落,地方勢力膨脹的局面,很可能就因此而結束!

而張之洞的這個提議,對孫綱本人的好處也是很大的。

因為,以李鴻章目前對自己的推重和支援,將來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