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和約,國人皆曰議和者可殺,豈不知以中國現有之力,能滅法乎?能吞英乎?‘定’‘鎮’一日不歸,海軍一日不成,萬里海疆,終是他國通途,豈有空言可以強國者耶?唯不敢惜一身之名以誤國家耳,今為汝成此大計,只盼他日功成,勿忘身負罵名之人。”
老頭子的話語裡顯得說不出的心酸,中法戰爭中,陸路雖有鎮南關大捷,但並不能說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海路則是馬江一戰,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南洋水師節節敗退,剛剛建成的“定遠”和“鎮遠”遠在德國無法回國參戰(法國人揚言在要在海上搶奪),老頭子想盡快結束戰爭發展海軍又被法國人佔了大便宜(丟了越南,開放雲南),招來罵聲一片,險些丟官罷職。如果從戰略角度講,在實力不如對方的情況下,暫時犧牲區域性利益爭取時間趕上對方,是一個可行卻又無奈的選擇,可是,在這個時代,有多少人會理解並同意這一點呢?
不管國人怎麼評價,李鴻章所做的一切,應該是太不容易了,老頭子幾乎是用盡全身的力氣在撬動這個龐大笨重的朝廷向前行進,他所面對的,是一艘支離破碎滿目瘡痍的腐朽航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突然暴風雨來了,很多人嚇得臉色蒼白,爭先恐後逃進船艙躲避,李鴻章和一群人卻堅守在船頭,抵抗著撲面而來的暴風雨,當風雨終於過去,船體也受了一定的損傷,躲進船艙的人們又都跑出來,指責李鴻章們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以至於讓船受了損傷,是“賣國賊”,“喪權辱國”!
如果讓人知道,這次的中國自制戰列艦計劃,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爭取來的,那麼,他和李鴻章會不會被國人一併罵成賣國賊呢?
想到這裡,他的心中有一絲涼意。
他仔細地想了一下,給李鴻章回了信,在信中,他對老頭子的苦心表示深刻理解,但也希望能夠將不利影響達到最小,按他的考慮,中國和法國的這次“秘密結盟”最好以“秘密軍事協定”的形式達成,不對外公開,廣州灣可以成為法國海軍在遠東的補給站,但不是租界地性質的軍事基地,可供法艦停泊,但不能駐兵,如果法國同英國或其他歐洲國家爆發戰事,中國可以提供廣州灣給法國作為後勤基地,並可以暗中給予軍事支援,同樣,中國如果遭到日本和俄國甚至是英美的海上威脅,法國遠東艦隊也有暗中支援中國的義務。
之所以提出這樣的條件,他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歐洲列強在中國的勢力,以英國最為強大,長江一帶都是英國的勢力範圍,法國目前的勢力在印度支那半島,手剛剛伸到了雲南,和英國還差得很遠,中國目前的主要敵人是日本和俄國,法國海軍的實力當時僅次於英國海軍,適當的利用法國的力量牽制英國一下,讓中國能夠有時間積蓄足夠的力量抵擋身邊的俄國和日本,甚至是美國的威脅(不是沒有這種可能性),應該是個還算可行的選擇。
再次派專人給李鴻章送信後,他的思路又回到眼前的造船工作上來。
造船不是一件嘴上說說就能辦成的事,這項工作需要很多其它方面的配合,造船的鋼材就是一個問題,還有裝置,法國人到底能夠提供多少幫助現在還說不準,據他了解,法國目前只有1890年下水的“若雷吉貝里”級戰列艦在紙面上可以和“君權”級一拼(實際動手肯定不成),他手頭雖然有很多詳細的“君權”資料,但有些關鍵的細節問題不是他這個半吊子軍迷能夠解決的,還得有專家和可供參考的樣本才行。
不過,因為中國的造船工業一開始就師從法國,在裝置標準和口徑上倒不存在什麼問題(各國造船廠的裝置標準和口徑都不相同,德國造船廠的裝置拿到英國也許只能當廢鐵來賣,一戰結束時英國把德國的造船裝置都拍賣了也是因為這個),這也算是一個有利的地方吧。
而其它的這一切,只能慢慢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