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番外:豫州出名的潁川才子,平生經歷。(第2/3頁)
章節報錯
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
後料袁紹不能成大事而投奔曹操,任司馬。興平元年(194年),呂布趁曹操東征,襲佔兗州,荀彧領導保衛兗州三城。
後建議曹操“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使其收復兗州,取得進一步發展的基地。
建安元年(196年),勸曹操迎漢獻帝建都許縣,得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曹操征戰期間,主持後方事務,助他戰勝張繡、呂布、袁術、劉備等,使之成為北方唯一能與袁紹抗衡的勢力。
官渡之戰中,他勸阻曹操退軍的企圖,使曹軍反敗為勝。戰後又建議曹操暫緩南征,乘勝追擊袁氏,迅速平定冀州。
建安十三年(208年),向曹操獻計奇襲荊州。累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荀彧雖助曹操成就大業,但內心忠於漢室。建安十七年(212年),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被調離中樞,在隨徵孫權途中,於壽春憂鬱而亡(一說服毒自盡),享年五十歲。 死後諡號“敬”。魏鹹熙二年(265年)被贈為太尉。
荀彧居中持重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他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同時,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因其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方面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堪稱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
荀悅(148-209年),字仲豫,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史學家、政論家,思想家。名士荀淑之孫,司空荀爽之侄,其父荀儉早卒。
荀悅少年喪父,十二歲時,能夠解說《春秋》,由於家窮沒有書籍,他往往去別人家借書看,篇章書牘,過目大多能夠背誦。荀悅性情沉著好靜,長相俊朗,舉止文雅,特別愛好著書立說。
漢靈帝時,宦官用權,讀書人一般不出來做官,退身窮處,荀悅於是託病隱居,當時世人不知其才,只有他的堂弟荀彧特別稱讚他,敬重他。
荀悅最先被推舉在鎮東將軍曹操手下為官,後升黃門侍郎。漢獻帝愛好文學,荀悅與荀彧及少傅孔融侍講宮中,早晚談論。累升秘書監、侍中。 當時政權移於曹操手中,獻帝不問政治,大權旁落,不過空在其位罷了。荀悅有志諍言進諫,但所謀漢獻帝不用,於是作《申鑑》五篇。所議論通達為政的體要。書寫成之後,上奏獻帝。 漢獻帝看後覺得寫得很好。
漢獻帝好讀書籍,曾經認為班固《漢書》篇幅太繁,不好看,於是命令荀悅依《左傳》體裁作《漢紀》三十篇,令尚書給悅筆札。 荀悅所作《漢紀》辭句簡要,事實寫得詳細,議論精美。又著《崇德》《正論》及諸論數十篇。建安十四年(209年)逝世,年六十二歲。
陳群曾評價:“荀文若、荀公達、荀休若、荀友若、荀仲豫,當今並無對。
趙儼(171~245年),字伯然,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市)。東漢末年潁川“四大名士”之一,三國時期魏國名臣。
熟讀經史,精明強幹。建安二年,投靠大將軍曹操之後,起家朗陵縣令,歷任司空府掾、司空主薄、都督護軍、扶風太守等職。魏文帝曹丕繼位後,歷任魏國侍中、駙馬都尉、河東太守、典農中郎將、度支尚書,封宜土亭侯。魏明帝曹睿時期,歷任大司農、驃騎將軍、大司空等職。
正始六年,去世,時年七十五,諡號為穆。
石韜,字廣元,即石廣元,潁川(今河南禹州)人,仕魏,官拜典農校尉、郡守。初平年間,石韜與徐庶一同來到荊州,在荊州時與諸葛亮和龐統等人相善。與崔州平(名鈞)、孟公威(名建)、徐元直(名庶)為“諸葛四友”。
杜襲(生卒年不詳),字子敘,潁川郡定陵縣(今河南省襄城縣)人。三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