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章節報錯
紹興、台州一帶。[9]二十九歲的戚繼光得到了實現“海波平”理想的機會。[71]共9張各類戚繼光塑像戚繼光上任不到一月,就有一股八百餘名的倭寇進犯浙中門戶龍山所(位於今浙江鎮海)。明廷調集了數千軍士防守,倭寇兵分三路突入明軍各部。在數量上佔壓倒優勢的明軍,竟抵擋不住,紛紛潰退。直到新上任的戚繼光奮不顧身地射死了三個為首的倭寇頭目時,倭軍才後退。[71]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十月,倭寇再次進犯。在浙江巡撫阮鶚的親自督領下,戚繼光、俞大猷和台州知府譚綸首次協同作戰,連敗倭寇。但由於冒險輕進,明軍又無紀律約束,差點全軍覆沒。[71]訓練浙士以上幾次戰鬥,加上以前其他將領的抗倭戰鬥,使戚繼光深深地感到,舊軍隊缺乏嚴格的訓練,士兵素質差,戰鬥力不強,軍紀鬆弛;若不另行組建和訓練一支新軍,就根本無法抵禦武器精良、剽悍勇狠的倭寇。這年冬,戚繼光起草了《任臨觀請創立兵營公移》,首次向上司提出了創立兵營,然後選兵、練兵的建議。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二月,戚繼光再次向上司遞交了《練兵議》。當時,左右認為這“自有督撫主持且從來未聞”,嘲笑他多管閒事。在《練兵議》中,戚繼光分析了明軍難以與倭匹敵的原因,要求“得浙士三千,親行訓練。比及三年,足堪禦敵,可省客兵歲費數倍矣”。胡宗憲以前曾練兵,但毫無成效。這次他讀了戚繼光的建議後,儘管心中不悅,但他相信戚繼光的卓越能力,還是勉強同意了;阮鍔看後,則對此大加讚賞。這年冬季,阮鍔從另部撥了三千紹興士兵歸戚繼光訓練。不出一月,舟山一帶倭患大有減輕。[71]岑港之戰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進犯樂清、瑞安、臨海等地,戚繼光率軍前往救援,但因為道路隔絕而沒有來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繼光的罪。[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