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人,把父親抬到離我家最近也是當時最好的中央醫院。經檢查,確診是腦溢血,生命危在旦夕,隨時有可能停止呼吸。經過醫生的及時搶救,父親昏迷數天之後終於醒了過來。但是他的記憶力受到很大破壞,除了只認識母親,連家裡人也不認識了,說話也相當困難,仍有生命危險。那時,母親懷著3個多月的孕,她完全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也住在醫院裡,晝夜陪侍父親,父親的吃喝要一口一口地喂,父親的便溺也都要在床上方便,母親不厭其煩地為父親擦洗身子。蒼天不負苦心人,奇蹟終於發生了。父親以堅強的意志,戰勝了死亡的威脅,他活過來了!
父親住了一個多月的醫院才回到家裡。他的陡然病倒,使家裡的經濟來源斷絕了,平素又沒有什麼積蓄,母親很著急,又得瞞著父親。於是她變賣了自己全部首飾,給父親看病,並維持著家用。
父親的這場大病,固然是他一生伏案揮毫,絞盡腦汁有關,但埋下的病因,卻要從他“自願”辭去北平《新民報》的職務說起。許多沒有見過父親的人,總是從“書如其人”來推測,以為他長於辭令,精明強幹,洞察世事皆學問的人,其實大謬不然。生活中的“張恨水”是一個寡於交遊,憨厚老實,木訥少言,略顯“土”氣,不善於周旋的書生。所以在他的朋友中,曾有人戲言,在談笑風生的朋友群中,“誰最不像張恨水,誰就是張恨水。”事實確實如此,父親雖然倚馬才高,萬言立就,但是在生活中,卻充滿著天真,常以詩人的浪漫情懷去對待世事和人際關係。“知夫莫若妻”,母親就常打趣父親是個十足的“書呆子”,用書本來套生活,是“猴吃麻花———滿擰”。父親儘管已是蜚聲國內外,但他自視平凡,從來都沒有特殊之處,他受中國傳統文化及道德薰陶,以真誠待人,不把名利置於心上而淡泊自甘,以為別人也像他一樣,這是他的缺點,自然也是他的優點。報社本是個複雜的場所,父親雖然辦報有方,但卻不善處理人際關係,更不懂得報社內部的權力之爭。此時總社派來了副經理曹仲英先生和總編輯王達仁先生。王先生年輕活躍,很想有番作為。父親當時的職務是《新民報》協理、主筆兼北平社經理。雖然北平《新民報》在父親的慘淡經營下,受到北平市民的喜愛,數年間其發行量一直居北平各大小報之首,亦是《新民報》五社八報之冠。僅以此而論,可說是成績斐然,為《新民報》立下了汗馬功勞,理應受到嘉獎,然而事實卻不然,他得到的是一個相反的結果。既然總社派來了人,新任總編輯王達仁先生又很想有番作為。父親再任職,就有些不識時務了,在一種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父親於1948年秋,辭去了北平的《新民報》的職務,離開了他一手創辦的北平《新民報》,結束了他奮鬥30餘年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報人生涯。從此,我再也沒看見過他坐在大餐桌前,編輯稿件或安排版面了。
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在北京剛解放不久的1949年的春天。當時北平的《新民報》還完全由王達仁先生主持,3月2日至4日,王先生在該報用了3天的時間發表長文,給父親捏造了許多莫須有的罪名,把父親說成似乎是“國民黨在新民報的代理人”。這些毫無根據的說法,使父親受了很大的刺激,對他的精神及身體都影響很大的。雖然後來真相大白,王達仁先生也親自登門向父親賠禮道歉,請求原諒,但那已是後話,是父親大病數年後的事情了。
病榻纏綿有3年(2)
就在父親家中養病期間,1949年7月,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於北京隆重開幕,父親被邀為代表,而他卻因病未能出席。會後大會派人來看他,並送來了一套約50本的“大眾文藝叢書”。同月,他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不久,被文化部聘為顧問,有了份固定的工資,使家庭生活有了基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