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文王雖故,但伐商的戰車卻越駛越快。三年之後的公元前1048年,武王在黃河北岸的“盟津”與其他諸侯國會盟。這次會盟盛況空前,“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史記》),與會者大都是關中地區的軍事集團和西南方向的巴蜀各國。
現在看來,“盟津觀兵”顯然是武王對盟國的一次試探。巴蜀之師雖聯絡已久,但是否召之即來、來之能戰,姬發心裡沒有底。姬發將文王靈位擺在戰車中央,自稱“太子發”,意思是秉承文王遺志。聯合軍事演習結束後,疑慮消除了:“八百諸侯”不僅步調一致、士氣高昂,而且躍躍欲試,紛紛請命武王舉兵伐紂。出人意料的是,武王卻下令班師。
“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爾未知天命。’乃復歸。”(《史記&;#8226;殷本紀》)
既然巴蜀之師值得信賴,武王為什麼不趁機東征朝歌呢?也許吳越一帶 “翦商”火候未到,殷商的實力還沒有消耗到臨界狀態。或者文王剛死,武王的威信尚未鞏固。不過,經過“盟津觀兵”,武王的領袖地位已得到確定。
大爆發前的寧靜,令人窒息。歷史和地理,總是在不經意間互相糾纏——狹長的關中平原,就像一條深入母親體內的產道。西有氐羌、南有巴蜀,為新生的西周文明提供不絕的滋養。短短百年間,這股力量迅速成長壯大,即將瓜熟蒂落。腥風血雨中,他的誕生會迎來一個清明世界、朗朗乾坤嗎?
閃擊牧野
一年後,是公元前1047年,武王等待的時機終於來了。
首先是商朝內亂。此時的紂王已殘暴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天欲令其滅亡,必先讓他瘋狂!帝辛的三位伯父比干、箕子、微子號稱“殷之三仁”,在這一年裡也被殺的殺、關的關。微子投奔岐山,也帶去了一批重臣。殷商內部離心離德,紂王成了孤家寡人。
與此同時,東夷的戰事如火如荼。紂王也真了得,他親率王師,百戰百勝,乾淨利落地收拾了叛軍,很快就得勝回朝。為了穩定戰後局面,商王朝的主力部隊仍駐守在那裡。
沒想到正是這一安排,讓商王朝走上了絕路。次年2月下旬的一天,一個令人震驚的訊息傳來:姬昌的部隊,已經神不知鬼不覺地到了朝歌城外僅70裡的牧野!
原來,武王得知商王朝內部分裂、紂王孤立,商軍遠征東夷、朝歌空虛,伐商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果斷召*盟諸侯,於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傾巢出動,直趨朝歌!
2月21日,周師渡過黃河,在盟津與巴蜀大軍會合,混編成“六師”。在簡短的戰前動員(《尚書&;#8226;泰誓》)後,沿黃河繼續向東,行軍速度陡然加快,五天後就到了牧野。
從岐山到牧野,盟軍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這也是人類歷史上公認最早的閃電戰——古時人口稀少,還沒有建立軍事情報體系,直到春秋時期都還有不少跨國偷襲的戰例。加上這一帶親商的勢力早被清除乾淨,紂王還沒來得及沿途佈防。因此,當盟軍閃電般穿越重重山野,悄無聲息地出現在朝歌城南的時候,紂王才從妲己的肚皮上驚醒過來!
……時間,又到了公元前1046年2月27日(初五)的那個清晨。當武王“牧誓”完畢,鬥志昂揚的盟軍穿過晨霧,來到紂王陣前的時候,卻不禁倒吸一口涼氣——“殷商之旅,其會如林”(《詩經&;#8226;大明》),對面的商軍黑壓壓如烏雲墜地,其人數竟然數倍於周!
難道情報有誤、中了紂王的圈套?在姬發、姜子牙的頭腦中,這念頭只是一閃而過。眼前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根本沒有退路,只能拼死一搏!
原來,當時朝歌的正規部隊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