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時間這道坎想要邁過去是無比的困難,王況也就不再愁苦這個問題,總的來說,他已經做了許多,光是新耕種法和番薯的補充,已經提前了至少幾十年讓天下百姓填飽了肚子,不必再每日為了吃而奔波忙碌。

人心都是不足的,儘管那些和知足常樂這個意思相近的警語是常被人掛在嘴邊,但真正能做到的很少,隨著目標一步步的完成,人們往往又會給自己提出一個更高的目標,這是好事,社會的發展,正是由這些不足推動的,如果真的能夠人人做到後世理解的“知足常樂”,那麼人類離滅亡也不遠了。

什麼才是真正的知足常樂?在王況看來,這個“足”指的應該是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的滿足,也就是說,認清了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如果目標達到了或者接近了這個能力所能達到的極限,那麼就可以滿足了,如果達不到,就應該去爭取,知足常樂是提倡人們量力而為,而不是後世被人曲解了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那種阿q心態。而這個“足”的標準應該是隨著自身能力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著的,是告誡人們你只能吃兩碗飯的量,千萬不要硬撐著吃下四碗飯,那是要被撐死的。

認清了這一點,那麼只需要朝廷能夠在正確的時間內加以正確的引導,社會的發展速度肯定是飛快的,社會的發展有個摩爾定律,具體內容王況不知道,只知道大意是發展速度是有個加速度的,而這個加速度的值是一直在變大的,前提,當然是在沒有負面影響之下。

當不能吃飽的情況下,人們通常渴望的就是,要能吃一頓飽飯,那就滿足了。而當肚子問題不愁了的時候,人們就會想,要吃能穿的暖和了就滿足了,而當溫飽都解決了,那麼住的問題也就提上了日程,而等住的問題解決了,就又會開始考慮到要吃得好的問題和精神層面的問題,然後是穿得好,然後是住得好,然後是行得好,然後是……,如此往復迴圈,要求越來越多,也就是需求越來越多,那麼就會促使人們不自覺的往有所需的方面去從事生產。

摸清規律就好辦事,王況心中已經隱隱有了計劃,所缺的就是吃螃蟹的人和能吃的螃蟹,只要這兩個都有,跟風的人保證不會少。

再有幾天,王凌就要回建安赴任,早在王況到長安後的第二天,長孫皇后就讓人捎了話來,說是讓陳丫兒及林穎芝她們帶著小一輩的進宮去一趟,尤其是點了小王晟的名。只是王況忙著帶王凌去認門,然後又忙著接待回訪的客人,林穎芝她們自然就要接待女眷,也就一直拖延著沒去,現在是要進宮了,好在只是林穎芝這些女人們帶孩子進宮去,不需要王況陪著,這讓王況舒了一口氣的同時,也有那麼一絲絲的失落。

讓家人先和宮裡確定了進宮的時間後,建安侯府就忙碌了起來,進宮不比去其他大佬家串門,著裝打扮都有講究的,林穎芝好辦,她本來就有一個長孫皇后送的鳳冠,只要在衣服上下工夫就好了,而陳丫兒則是王凌新晉司馬,在建安也找不到好匠人來做一身行頭,也就沒做,按制,陳丫兒姐妹因為是平妻,不論大小,只論姐妹的,她們都隨王凌的品級而有誥命在身,所不同的是,林穎芝的誥命是經過正式冊封的,而陳丫兒姐妹的則是按制隨夫的,所以在穿戴上會有所體現。

進宮其實沒花多少時間,畢竟長孫皇后做為一國之母,能抽時間來見一見,已經是不錯的恩典了,幾個孩子都得了賞,尤其是小王晟,因感於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將好東西送給長輩和還沒影的弟弟或妹妹,長孫皇后又特地的多賞他了兩件,把個小傢伙樂得直嚷嚷姨姨真好。

也不知道這小王晟是哪裡學來的,王況兄弟三個絕對不會這麼教他,陳丫兒他們也不會,但這個小傢伙的嘴巴就是甜,見到和自己母親年紀差不多的就叫姑或者叫姨,見到年紀和自己阿婆差不多的就叫阿婆,見到年紀和三丫頭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