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對於王況視家中下人為家人,旁人說不得什麼,這個時代,到底還是開明的時代,公卿王侯和販夫走卒之間的並沒有那麼明顯的歧視,真正有了歧視,那是從元蒙將等級制度引入之後才有的,即便是理學大興的宋時,人們的社會地位尊卑至少在明面上是顯現不出來的,除了在起跑點上不同外,其他方面,基本都是差不多,並沒有後世那種論資排輩很嚴重的現象。

更何況,王況要怎麼待自己家中的用人,那是王況自家事,誰也沒資格指手畫腳的。

而且對於一眾官員來說,讓家人吃得好一點,穿得體面一點,住得暖一點也不是多大的開銷,和他們現在的日常收入比起來,這點小錢算不得什麼,也多虧建安侯,因為建安侯的經商成功,因建安侯一直力主商賈匠人地位的提升,所以這幾年裡,朝廷對於官員家人從商就更是寬容,也正是如此,官員們的收入比前些年高了幾倍不止。

只不過這也許多官員明白了一點,為什麼自己想挖建安侯的牆腳就挖不到,建安侯府中的舊人們那是忠心得很呢,別看月錢不多,可是自己哪怕是多開一倍的月錢,能和那些吃穿住等等隱形的福利比麼?能和建安侯府中的丫環出嫁等同嫁女兒,家丁娶親等同子弟娶親比麼?比不得呀。

這也是現在,並沒有人出面指責建安侯的原因,民心滔滔,誰敢?這普天之下,豪門大閥不過百之一二都不到,但窮困百姓卻是多如牛毛,哪個百姓不希望上官對自己好一點,哪個百姓不希望多出那麼一兩個建安侯似的人物?這個時候,誰敢出面指責建安候,別人先不管,首先自己家的用人們都要和自己離心了。

所以,只能跟,不能反對。

當然這也不過是王況的一個小小一步棋而已,要讓王家人一直受百姓愛戴,王況還有許多路要走。

上元節一過,這個年差不多就算基本過完,朝上雖然是沒有恢復常朝,但有事也會開始召集官員進宮商議,真正要恢復常朝,還要等到正月裡完全的過完。

但皇莊那邊,可是一直沒閒著,人要過年,牛羊雞豚鴨可沒年可過,還是要人照顧的。年前從草原買來的牛羊以及從民間收上來的那些長勢快的豚啊鴨啊什麼的,都已經分欄,也分配了專人照顧著。

耕牛若是死了傷了才可吃,但那時候的肉已經是又老又柴,且耕牛側重的是耐力,農戶們並不是很看重長的快慢與否的,而草原上的牛,則大半是用來產奶的牛和用來食用的肉牛,因此本身在草原上就已經被牧民們常年累月的有意識汰選過,好的品種就留了下來,因此,才幾個月的時間,廖小四就跑來向王況報喜,說是那牛長得那個快,快到幾乎他隔幾天去看就能明顯的看出變化來,唯獨只有那豚豬,長得慢得緊,慢到他恨不能將豚豬嘴給掰開來,死命的往裡填食才好。

廖小四所說的,王況一時間也沒法解決,中華豬的品種,最大的個頭也只能長到一百三四十斤,要是有哪家的豬能養到一百五十斤,就絕對是個驚天大新聞。王況清楚的記得,以前看自己阿哥保管的食品站歷史帳冊的時候,在五十年代,生豬收購的時候,一等豬的標準就是一百二十斤,如果到了一百四十斤就可以稱為特等了。

只有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荷蘭豬被引進之後,才有了破一百五十斤的記錄,此後隨著人們生活的改善,給豬餵養的飼料也越來越好,這才有了浙江泰順出現重達一噸的豬王的出現,一般的豬,出肉率好的也就百分之七十五左右,一頭一百四十斤重的豬,大概只能連皮帶肉的出一百一十斤左右,剩下的三十斤,血就要佔了四五斤,毛佔一斤左右,然後就是內臟及內臟裡的內容物要佔不少。

而一頭一百四十多斤重的豬,卻要養一年多,這和荷蘭豬隻要六七個月就可以長到二百多斤是無法相比的。但王況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