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三章 徵近江(下)(第2/3頁)
章節報錯
其中還有那麼幾個建州兵,是出身於王冼的童子軍的,會的就更多,因此他們也就成了當晚的主角,至於說前海賊們嘛,原來還打著仗自己常年的野外生活,現在該露一手的想法的,現在呢,卻只有乾瞪眼的份,有心去幫忙吧,卻不知道如何下手。
終於,伊旮氏的人忍不住了,派了個人過來,還是日間裡來的那個,到了軍營是比比劃劃,吞吞吐吐,總算是讓建州兵們理解了他的來意,笑罵著丟了幾個燒壞了的竹筒飯過去,那倭人如獲至寶,也顧不得燙手,往懷裡一抱,連滾帶爬的走了。
這樣的結果就是,第二天一早,那幫倭人就變成了從跟在隊伍屁股後面改成了為黃大他們在前面探路,開始黃大還不知道,但等到大軍過一條小溪的時候,發現有個倭人正點頭哈腰的站在一個明顯是臨時搭建起來只開了個小口讓水流透過的小土壩邊等著大軍過溪,這才明白,這幫倭人搞不好昨晚就沒怎麼睡覺,半夜裡就起來為大軍打探和開路了。
也難怪這幫倭人如此作為,在這之前,他們中,即便是最為尊貴的族長,那也是沒吃過如此香噴噴的一粒粒晶瑩剃透,又叫不上名字來的美食的,他們沒見過大米,更別說吃過一口兩口的了,伊旮氏還沒那個實力派了遣唐使去大唐,所以,也就沒人能帶了大米回來。而其他族派去的遣唐使呢,辛辛苦苦的帶點大米,大多又在海上被海水浸泡得不成模樣,等到家了,能剩個三斤五斤好的就不錯了,因此怎麼捨得拿出來跟別人交換呢,自己吃都不夠吃呢。
(但是,以王況的猜測,倭人可能很早就從大唐甚至是在漢晉時期就從大陸運了稻種過去,可能就是因為他們的耕種不得法,所以產量很低,大米的質量也差,口感上遠不如大唐所出的,也沒辦法推廣開來,這才會有近江氏的人覬覦了新的耕種法子,對於稻穀這樣的糧食作物,王況並沒有打算搞什麼禁運,這不現實,不光是大唐有稻米的,天竺等地也會有,王況想要禁止的,只是大唐本土特有的東西,比如說桑蠶,比如說茶葉等等這些經濟作物。)
行不多久,就見昨天跟著他們的那隊倭人和另一夥數量上明顯多過許多的人在一條小溪兩邊對峙著,雙方罵罵咧咧的,卻不見動手。
可能是因為有了黃大他們在後面壯膽,伊尬氏這邊才百來號人,由昨天來過兩次的那個倭人領著隊,那倭人耀武揚威的揮舞著手中的鋼刀,面對小溪對岸多過他們一倍的人,而且還有好幾個手拿鋼刀,穿著明顯高一個檔次的人群,一點也沒有膽怯的意思,他身邊的那些倭人,也是揮舞著手中的或是竹刀,或是石矛哇哇亂叫,那情形,彷彿對面只是個紙糊的老虎,而自己則是武裝到了牙齒身長兩丈孔武有力的巨人一般。
見此情形,黃大就知道對面的,應該就是近江氏的人了,和海賊小頭目確認了之後,也不廢話,舉起手中長刀一揮,頓時是一陣的箭雨鋪天蓋地的往對岸飛去,鋪天蓋地那是倭人的印象,這樣的毛毛雨對建州兵來說簡直就是小孩子過家家一樣,沒什麼激情,要換了數十萬大軍,都用了小東家說的,先用箭雨來個那什麼“地毯式”轟炸,那樣的場面,才算是壯觀罷?
才一陣的箭雨,對面的兩百多號人就呼啦啦的倒下去了一小半,剩下沒倒下的又有一小半或是胳膊上中了一箭,或是身上中了一箭卻沒致命的。這一下把兩邊對峙著的倭人給嚇壞了,他們什麼時候見過箭的殺傷力竟然也如此的驚人起來,他們並不知道,大唐的箭,那可是鐵矢,而不是他們倭人用的石簇。
一陣的箭雨過後,對面的倭人楞了楞神,也不知道是哪個哇哇叫了一聲,一下子,能跑的一百多號人就全作鳥獸散了,只剩了幾個手拿鋼刀的,應該是族中的統治地位的人,可能意識到這一戰關係到全族的生死存亡,還堅持著不走的,他們仗著自己手中有鋼刀在,尋思著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