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念頭耳。調息,身心安和,眼光須寂然長照,毋使昏散。眼不外視,垂簾內照,照在此處。口不談笑,閉兌內息,息在此處。鼻不聞香,聞在此處。耳不外聽,聽在此處。一心內守,守在此處。意不外馳,真念自住。念住則精住,精住則氣住,氣住則神住。神即念,念即心,心即火,火即藥,於此觀照內景,氤氳闢闔,其妙無窮。然非調息工夫,未有能深造化其妙者也。

倘學者起初,若不繫念於兩目中間,閉目時不俟心氣適和,直觀炁竅,則恐因氣息喘急而生他患。蓋緣身心未忘,氣浮息燥,強制之故耳。

故若只繫念於兩目,不凝神於緣中,則為升堂未入於室,必至神火不生而氣冷,真種難以發現。

故祖師復恐人用功時,只知意住鼻竅,而不知繫念於炁竅,乃以泥水匠人用線之法喻之。蓋泥水匠人用線,不過看其物之歪正,以線而定準則,定準之後,方可下手。在物上動作,並非線上上作用也。明矣。以此則知,繫念於兩目中間,正如匠人用線之義也。祖師反覆指示者,恐人不明其義也。夫既曉以下手之法,又患學者工夫間斷,故又曰:“百日專功光才真,方為神火。”工夫行之既純,則百日後,光中一點真陽,自然發現也。學者宜悉心審查焉。

:()在武俠世界修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