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比徵調從徵的京畿八旗和駐防八旗要強的多。

八旗兵裝備精良,看著像個樣子,可實際打起來卻是整體拉胯。

談不上未戰先逃,但真打起來,士卒普遍戰力一般,遠沒有傳說中的兇悍。

最關鍵的是,八旗兵的傷亡承受率低的嚇人。

多少次交戰時,綠營兵還在猶豫著是當逃兵,還是再拼一拼的時候,八旗太君們都已經往回跑了一段了。

等到仗打完了,八旗太君們又跟沒事人一樣的回來,操著一口地道的京片子,拔份抖威風。

這讓從小聽著八旗太君威名長大的綠營兵們大跌眼鏡,都在心中對八旗太君們的戰鬥力產生懷疑。

與地道的京畿八旗正相反,索倫兵,這支之前誰都不看好,剛從關外入關從徵的八旗窮親戚軍隊,不但堪戰,簡直就是悍勇。

幾場戰鬥中,索倫兵不惜傷亡,多次以少擊多,連戰連捷,讓全軍為之側目。

作為主帥的順治第四子,康熙的四弟,寶親王弘曆,更是直接說出了索倫不至,不可浪戰的話。

如此戰功,索倫各部上上下下都以為會得到厚賞。

沒準還能蒙聖恩遷往京畿駐紮,從此也過上提籠架鳥,泡澡聽戲的舒坦日子。

就連身在關中的索倫兵剛聽到這個訊息時,都是如此想的。

鄉黨立了戰功,打了勝仗,他們雖然身在關中,卻也是與有榮焉,為之欣喜。

,!

可是沒想到,現實,或者說是康熙給了所有索倫重重的一擊。

有感於關內八旗兵將的整體戰力墮化,而來自關外白山黑水的索倫兵,卻如此勇悍。

康熙思來想去,終於找到了兩軍之間的區別。

那就是吃苦。

為此,康熙不顧軍中輿情,專門給索倫各部下了道旨意,為了保持索倫兵的勇健之氣,不許索倫兵將沾染丁點漢俗,併為之設定了諸多限制。

具體到實操,那可就籠統了。

比如說,所有索倫兵,乃至所有索倫部落,不論男女老幼,一律不許遷徙,必須永遠留在白山黑水,漁捕放馬,射獵挖參。

另外,索倫兵,和留在關外的索倫各部落百姓,皆不許種地,不許蓋房子鑿井,甚至不許穿棉衣布衣。

只能穿獸皮魚皮衣物,住在草棚地窖。

就連駐紮時,都不許索倫兵和其他各部同處共居,防止索倫兵沾染享受懶惰的惡習。

人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知道打仗拉胯的京畿八旗可以肆意享樂,吃得好,住的好。

而自己這邊賣命攻堅,屢立戰功,卻連正常的衣服都不讓穿。

這天上地下的區別,那個索倫兵心裡能不泛酸。

康熙這一系列操作,為的是讓索倫人保持苦烈之色,保持戰力。

可具體到索倫人的身上,卻無疑是一場災難。

:()綜武:青城餘人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