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下把張介賓給打蒙了,他可沒覺得自己有說錯。

“那你為何不說你的新安話?”

“你為何不說贛江話?”

“你們又為什麼不去說你們的齊魯話?”

“你們一個個說什麼中原雅音,你們不配!”

張介賓帶著哭腔,竭斯里底的吶喊,他的一句句質問,重重地敲在了眾人的心上。

是啊,無論元代民間,還是大明官方,自上而下都在推崇中原雅音。這是華夏的根,是大明的本,中原雅音早已融入了每一個知識分子的血液之中。

中原雅音就是大明官話,是聯絡億萬子民的通行語言。因為有中原雅音,閩南人可以和川東對話,嶺南可以和河北共情。

眾人陷入了沉思,若無張介賓的質問,他們都已忘了,自啟蒙之日起,一句句誦的正是雅音,是來自中原,傳承千餘年的洛陽正音!

不是南京語,不是北京話,是中原音。

是周公傳的道,是孔子定的音,是歷代先賢賦予的魂,更是大明恢復中華的見證。

龔廷賢是在場學問最高之人,他儒醫道三通,都達到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境界。此時有感而發道:“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尹林庵一怔,旋即若有所思。

其餘之人面面相覷,不明白龔廷賢說論語這句是何意?

張介賓發洩過後,也冷靜下來,開始後怕,擔心又被巴應奎收拾,趕緊往一邊挪移。

巴應奎倒沒有要繼續教訓之意,他還在想論語和雅言有何關聯,想了半天,得出:都跟孔子有關。

龔廷賢向張介賓招了招手,說道:“過來吧,介賓,沒想到我們這些人,反而沒有你看得明白。你沒有錯,錯在我們。”

等張介賓轉悲為喜,快活的走了過來。龔廷賢才拉著他對眾人說道:“孩子們,有一句話,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昌黎先生的《師說》更應反覆讀,時時讀。

你們都知道‘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也一定記得‘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那麼什麼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呢?

又為什麼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呢?”

見眾人都在思考,龔廷賢又叫道:“張昶,你也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