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以及醫學和藥局的數萬醫師藥師。還包括各地軍醫,各藩王良醫所,以及天下醫戶及從醫之人。

這也是太醫院常年都有吏目、醫士、醫生在外的原因。

天下醫事皆是太醫院之事,而太醫院卻只有二十幾位醫官,兩百左右的醫士醫生。拿最低的俸祿,幹最苦的活,就是現在的太醫院。而不拿俸祿,也幹最苦的活,便是百年前的太醫院人。

很難想象,大明太祖是如何想的,只給十人的官,只發十人俸祿,卻讓一百多人沒日沒夜的幹活。沒錯,明初之時,有七十醫士,七十醫生,這一百四十人在太醫院工作,還得自備口糧。只有外派才補貼口糧,不外派在院,只有零星賞賜,別的分文沒有。仟仟尛哾

張介賓聞言苦笑,京城滿打滿算就四個惠民藥局,太醫院一個,順天府一個,宛平縣一個,大興縣一個。可只有太醫院直屬的惠民藥局仍然存在,其他一府二縣,不知廢棄多時了。

因為太醫院就在大興縣域,不僅大興縣,就連宛平縣都撤了醫學,順天府醫學也荒廢不知幾時,沒了醫學,惠民藥局自然也一併荒廢。真到用時,還是隻有太醫院屬惠民藥局一間。

就算惠民藥局比一般藥鋪大,藥材儲備也多,可也多得有限,頂多滿足千人之用。

而一次時疫,感染人數動輒十萬人計,惠民藥局的藥材只能說是杯水車薪。

別以為只有這十萬被感染之人才用藥,其他人也需要服藥預防,所需藥材就不是十萬之數,而是百萬。

即便將生藥庫全部投入使用,也遠遠不夠。京城各藥鋪藥材倒是不少,但不是所有藥材都能用上,只有對應的幾味藥才有用。

張介賓苦苦思索,京城不是遼東,遼東缺藥可以向朝廷要,朝廷再妥善調配。雖然一來二去耽擱時間不少,總是解決辦法。

如今京城缺藥,加之時疫症狀不明,具體缺何種藥材更不得而知。沒辦法提前調配,等時疫症狀摸清楚了,再去調配時間肯定來不及,除非把藥材市場搬到京城來……

思之及此,張介賓眼前一亮,對啊,京畿本就有天底下最大的藥市,這還真是燈下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