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針灸之效,太醫院改組的影響(第2/3頁)
章節報錯
實為可嘆!”
眾醫更是窘迫,他們都是各科神醫,名重天下,可針灸之法,卻配不上他們的神醫之名。
針刺救急,在他們這鮮有出現;針藥並用,針灸也不過是輔助,褪去了應有的光芒,只是聊勝於無。
“一針、二灸、三服藥。此先賢在告誡我們,針灸的重要。我輩醫者,奈何要去其二,而只用藥呢?”
“難道無藥,就不能行醫了嗎?”
“堂堂大夫,反不如遊方郎中?他們尚牢記廉、簡、便、驗四字!”
“諸君呢?只會開方,開大方,用上等好藥。這是治病,還是買命啊?”
以通州貢來的藥材為例,蒼朮六百斤,價六兩;而牛黃一兩,價六兩。別看都是六兩的價格。可牛黃的價卻是蒼朮的9600倍(一斤等於十六兩,六百斤就是9600兩),這便是上等藥材和普通藥材的區別,價值相差幾乎萬倍。
各地都有名醫,但無疑京城,尤其是太醫院聚集的名醫最多。而太醫院最擅長的就是治富貴病。這也是包括薛立齋、張介賓、趙獻可在內的名醫,都最終走向溫補派的一個根源。
這就不怪楊濟時意見這般大了,他的氣是由於源頭的,六年前,也就是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太醫院改組。給太醫院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將影響天下醫家的變動。
一、將四位吏目擴大了十位,醫官數量增加。
二、存在了兩百年的十三科,變成了十一科。廢除了金鏃、祝由、按摩三科,增加了痘診。
金鏃科,屬於外傷和戰傷救治的專門科目。由於治療物件多為箭、劍、刀等武器的創傷,故歷代多稱金瘡或金鏃。由周朝開始,歷代相傳,直到六年前被廢除,歸併到外科之中,雖一定程度上壯大了外科的實力,卻使金鏃大夫喪失了相應地位。更使得三百年後,面對西醫外科手術衝擊,沒有一點抵抗力。
祝由太過神秘,本不想說。但為了完整性,還是介紹一下。祝由治病不用藥或少用藥,而主用祝由師的意念、符咒產生的場來治療各種疾病。不排除部分有效,但太容易給巫婆、半仙、大神鑽空子。
按摩科,又叫推拿,按摩科在宋金時期的中斷,直到元末明初太醫院重設按摩科。才促使按摩推拿在明代取得了一定的發展。隨著6年前改組,按摩科又被取消。
為了避免傳承不斷,按摩大夫不得不改變物件,轉向嬰幼兒。從而誕生了小兒推拿的新方向。相繼誕生了諸多推拿名醫和著作,並在清代按摩進一步與正骨相結合。成為中醫為數不多的優勢所在。
太醫院經過此番改組,簡便廉效從佔大多數的九科,一下砍去三科,僅剩針灸、外科、咽喉、口齒、眼科、正骨六科。別看科目上,好像多了一科,還佔優勢,但人數上卻是隻佔少數。
太醫院也是有大科、小科之分。以二十人來算,大方脈佔五人,傷寒佔四人,小方脈佔兩人,婦人科佔二人,口齒、咽喉、外科、正骨、痘診、眼科、針灸等七科,各佔一人。
也就是說針灸等六科總共只佔六人,佔比百分之三十。而此前卻是十三人中佔了九人,佔了接近百分之七十。
這一下顛倒了過來,可以說不僅僅是太醫院的改變,更是對整個大明醫學界帶來了衝擊。
更嚴重的後果是,進入清朝,中國醫學徹底的偏科起來,不再是全面發展。先是拋棄正骨科,將之交給了蒙古大夫;接著廢除針灸科,使得針灸幾乎瀕臨失傳。
緊接著傷寒和婦人科併入大方脈科,痘疹在之前也併入了小方脈科,口齒咽喉又合併成一科,再加上外科和眼科就只剩下了五科。
雖有五科,但有存在感的也不過是大小方脈二科。自此醫學進入了僵局。恰在此時西方醫學大肆進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