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時間就在李禾在書院學習和下山教課考察中過去了。

李禾雖然在去年的大考中在下舍取得了前二十的名次,但是今年的考試基本上都是停滯在這裡了。

畢竟應天書院裡的天才也不少,到了前二十的沒有不優秀的,只能儘量彌補自己的短處,讓每一場的考題都是自己擅長的。

李禾現在欠缺的就是讀過的書太少。

還好師公殷青雲有許多藏書,李禾可以盡情的進去閱讀,哄得殷青雲高興了還能得到大儒的小灶。

要知道殷青雲上了年紀之後基本就是專心研究學問,不出來講學了。

因為李禾和盛興緣的原因,朱桂楨也跟著吃了小灶,而呂燕昭知道這件事之後也死皮賴臉的跟了過來。

雖然他修的不是《春秋》,但是不妨礙他聽啊。

要知道學問都是一通百通的。

時間就這麼來到了八月,靖江縣也來了訊息,經過方玉振的苦苦追求,四姐李蘭已經動了心思。

雖然李蘭給他的信上沒寫太多,但是李禾還是能感覺出她內心淡淡的喜悅。

不管怎麼樣,只要四姐高興就好。

而他也要加緊努力了,聽說方玉振有意參加今年的鄉試,這樣迎娶李蘭的時候也更有資本。

現在已經八月了,想來方玉振已經去府城參加科考了。

李楠也來了信,信裡除了說一些關於三和堂的事情就是方玉振的榆木腦袋。

前幾個月來的信李楠只是淡淡提了一句方玉振跟他來往頻繁,可能是因為有情人終成眷屬,等到成功之後李楠也來了信跟李禾狠狠的吐槽了一番方玉振的不解風情。

李禾啞然失笑,不過不管怎麼樣,結局是好的就可以了。

李禾最後還是打消了去參加鄉試的想法,他的名次可能去了鄉試也是墊底的存在,那麼多經年的老秀才,他可不確定自己能夠強過別人。

最重要的是,他不想讓自己四姐心裡有負擔。

今年應天書院也有許多學子去參加了鄉試,到了九月放榜的時候,讓李禾驚訝的是,有不少書院名次考前的學子落榜了。

雖然書院也有不少人中榜,足足有二十人,要知道此次回家參加鄉試的只有兩百人,算下來,是十分之一的得中率。

這也怨不得那些秀才挖空心思想要進入應天書院。

不過這也得賴於參加鄉試的學子們省份不一樣,應天書院其實是面對整個景朝招生的。

只不過北方的因為路途遙遠,都會在北方的書院進學,南方因為經濟發達,有名的書院不止應天書院一個,加上考生眾多,因此一個書院往往會有各個省份的學子。

應天書院中的這二十名學子,來自九個省,而且名次並不都是靠前的,只有兩個得了經魁。

不過能中舉人已是不易,只要不是第一名,第幾名都不會被人記住的。

得中的學子們回到書院之後也被眾人簇擁著,從今天起他們就是中舍之人了,也可以不必在書院讀書,回家享受個幾年也是可以的。

畢竟會試更加艱難,很多舉人參加過幾次會試,年紀大了知道自己得中無望便會放棄科考,做個體面的舉人老爺。

要是家中有錢財或者人脈也可以活動活動,得一個知縣的候補缺也是可以的。

畢竟舉人進入中舍也就只能待十年,最多參加三次會試。

要是三次均不中,便會自動從書院退學,畢竟書院容納的人數有限,位置總要給更聰明的學子留下的。

而這次書院學子的鄉試結果也讓李禾意識到,想要得中舉人除了實力還有運氣。

畢竟你也不知道你科考那一科的主考官到底:()【科舉】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