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這個小城,在這絲竹班子現在的眼裡,遠不是熱鬧這麼簡單。

看看那些圍觀的人群,個個臉上洋溢的是笑容,這是一種忙了一整年,付出終有所得的滿足笑容,這種笑容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並不是那種因為盛會而覺得開心的笑,那種笑只是暫時的,盛會過後兩天也就會消失怠盡。

而這種發乎內心的,滿足的笑,恐怕是會一直持續下去,一直等到來年開春大家又開始忙碌起來。作為見過太多的人,見過太多的悲歡離合的絲竹班子,在這點上的眼光是有自己的自信的。

你看吶,在人群中穿梭玩耍的孩子們,幾乎個個穿的都是整整齊齊,衣兜裡鼓鼓囊囊的,不用猜,肯定全是零嘴兒。這些孩子的衣服上鮮少有打了補丁的,如果說偶爾一個兩個孩子穿得光鮮亮麗,那不稀奇,哪個地方沒有富貴人家?可關鍵是,這建安城裡,你就幾乎找不到穿得比較破爛點的孩子,大人也是一樣,除了富貴人家穿的衣服料子好點外,其他大部分人穿得並不比揚州那些富貴人家的家丁的差。

這些天裡,絲竹班子的人每天都見證著離奇的事情,走在街上,不管是認得他們的或者不認得他們的,都會微笑著和他們打招呼。

開始,他們還以為這是因為他們是外地來的客人,是宣德郎請來的,所以人們對他們比較尊敬,但是時間一長就發現,不管是誰,建安人碰了面都是微微笑著打招呼,或是點點頭,或是展顏一笑。

就算偶爾有那麼一兩個穿了打補丁的衣服的大人和孩子出現,他們臉上的笑也是屬於那種滿足的笑,憧憬的笑。旁邊路過的人即使穿得再好也並不會因了他穿的寒酸而有半點嫌惡的表情,就跟熟人一樣點著頭,打著招呼:吃了沒啊?吃了,吃了。

若對方是孩子,大人們就會問:囝囝\/囡囡,今天去學堂讀書了沒啊?小孩子就會奶聲奶氣的仰頭答應著,然後笑嘻嘻的接過大人遞過來的或是一小把的零嘴,或是一個小玩物之類的東西。那神情,彷彿那大人就是自家長輩一般。

直到這個時候,這個絲竹班的的人才想起,自己等人來建安也已經有半個多月了,可每次上街上逛的時候,好象沒見過像揚州那樣多的乞丐,偶爾一兩個,那也是缺胳膊斷腿的,怯怯的站在街角,幾乎所有路過的人都會投上那麼一兩個銅板,然後,再過得幾天,那些乞丐就不見了蹤影,然後再過幾天,你可能就會在某個鋪子,或是某個酒樓看到他們,穿得光鮮亮麗的,當起了夥計。

難道說,建安已經如此的富足了麼?但即便是富足如揚州金陵,那也不是人人都喜笑顏開的,街上也是有很多衣衫襤褸,愁眉苦臉的人的。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也是沒這麼融洽的,除非是熟人,或者說是認識的,否則一般沒什麼人打招呼。

你在看那些個穿梭在各個灶前案後的孩子們,若是擠不進人群的,旁邊的大人發現了,就會將其一把舉了起來,往自己的身前一放,然後那孩子又開始往前鑽了,幾乎所有的大人們,都很是容忍孩子們如此的鑽如此的擠的。

不光如此,孩子們擠到灶前後,那些在忙著的夥計幾乎都能變戲法一般的從案桌下端出個碟子來,裡面或是炸的果子,或是一些醬肉之類的,夥計呢,就笑嘻嘻的用了筷子夾給孩子一塊兩塊。孩子笑著接了往嘴裡一塞,歡呼一聲,就又如同泥鰍般一般的又滑溜到了人群外,直奔下一個目標去了。

最最讓他們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是,在江淮一帶,學子們幾乎都是自視甚高的,在街上行走,只有別人跟他們打招呼的份,很少有學子們主動和人打招呼,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哪怕這個學子家境貧寒,對方家裡比他家富足得多,那也是對方先打招呼。但是在建安,完全就沒有這種現象。

你看看人群中的那些個學子們,和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