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定居建州都想破頭了呢,自家難道還犯了傻的往外跑?

建州以前是不大接受外人戶,後來王況的到來,才改為歡迎外來戶,但隨著人口的日益增多,經濟日趨發達起來,人口如今已經超過了四十萬,成為除了京畿及幾個上朝古都之外的人口第一大州,所以就開始有意識的挑選落戶人口,已經不是誰來都要了。

相對於建南的轟轟烈烈,林明的伏羅唐林兩州並不怎麼吸引朝中大佬及那些豪門大閥的注意,林明還是秉承了他的一慣做法,採用穩紮穩打的策略,創新上他是沒有,但依著建安成功的商業經驗,又有自己的林家和富來客棧及慎家的大力支援,想要把伏羅唐林州的經濟搞起來並不是很難,也正是因為他的穩重,所以王況才會想著在伏羅唐林州大力發展經濟作物,而經濟作物的收效不是一年兩年就可以的,比如說卡法,從種下去到有收成,就得三年,香蕉好一些,當年種當年有收穫,可只靠慎家一家的種,推廣速度快不起來,而且也沒有其他的辦法讓推廣速度快起來,只能靠引導,這樣的話,林明的性格就是最適合的了。

慎家人已經在伏羅和唐林兩州買下了大片的田地,這兩州和中原不同,地都是屬於當地部族的,在這兩州的中原人並沒有永業田之說,而且這兩州的中原人,不管是漢人也好,胡人也罷,從事的基本都是商業貿易,很少有人會離家背井的跑這麼遠來租種田地的,要種地,在自己家裡就有永業田,除了稅外,不用再擔負地租,誰會犯傻?是以,這兩州種田的,都是本地土著。

慎家在伏羅和唐林要從事的不光是香蕉和卡法的種植,他們還承擔了一項使命,就是要試驗出兩季的水稻種植。

雙季,在建安也不是不能做到,但那是要犧牲了稻穀的品質來完成的,而且頭一季的秧苗還要在暖棚裡培育出來,初春的建安,並不適合播種,只能採用人工干預的辦法,後世有塑膠薄膜可用,但現在呢,只有璃棚,這樣的成本誰能承受得了?短生長週期的稻穀品質低就沒人吃,沒人吃就只能是賤價出售,而璃棚所增加的成本就不是翻倍這麼簡單的,起碼要翻上好幾倍十幾倍上去,如此一來,就是高投入低產出,還是沒人吃的稻穀,王況當然不會去推廣。

而伏羅唐林州,屬於熱帶氣候,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以建安的水稻生長週期來算,三月初播種,八月底收成,成長期差不多是五個多月不到六個月左右的樣子,正好一年十二個月,可以種兩茬而不用犧牲了水稻的生長週期,從而使得水稻的品質下降。這也就使得一年兩季成了可能。

但是現在的伏羅唐林土著,並不種雙季,原因很簡單,地力不夠。種一季還可以維持,想種兩季,不用幾年,整塊地的地力就要被抽乾了。而慎家,有當初王況推廣,後來他們自己又加以改進的增加地力的辦法,一個是稻杆斬碎了和在地裡去漚,一個是去山上尋那些腐爛了的枯枝爛葉進去漚,還有一個就是人畜的糞便在收割後也和進去漚。不光是這些,以前的耕種法裡,當秧苗插了下去之後,就不再適合大量施肥了,只能是施少量的肥,不然的話,水稻有可能被肥力燒爛了根,可慎家有王況傳授的沼氣池法子,那沼氣池裡的水如涓涓細流混到田間灌溉的水裡去,等於就是微量的肥料一天二十四個時辰不間斷的供應著,所以,地力不是問題。

同樣的,王況推廣的水車,改進了的根據是牛還是馬或者是人而使用的不同的犁及打穀機和風機,都是收割時候能節省時間的大利害器,從而使得收割時間大大的節約了下來,同樣也可以不用縮短水稻的生長週期,要知道,當水稻越是接近成熟,每早收一天,那產量和品質就會下降更多,打個比方,比如說,假設水稻的完全成熟需要一百五十天,那麼你到一百四十九天收割和正好滿一百五十天收割,產量至少要相差半成,口感也會相差許多,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