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四章 食賢王(第2/3頁)
章節報錯
不可否認,李世民對臣子向來都是大方得很,現在既然這麼說,那就是要大賞天下了,如果自己還拒不受封,就勢必會影響到李世民的大方形象,這可不妙,不就是個王麼?管他孃的,就當這個王就是,大不了,自己到時候耳一塞,眼一閉,什麼都不管,只管自己享福就是。
“這就對了嘛,有功之人,朕向來是不會忘的,王璃你以食起步,這些年所做的,幾乎都和百姓子民的飲食起居有關,可當得一個賢字,朕便封你一個食賢王罷,世襲罔替,永不降爵。另領上柱國,特進,依舊儀同府司,還是管著鴻瀘寺,如何?反正你也不看中那食邑萬戶,就不給你封地了,愛上哪住就上哪住去,你真要有本事在每個州都蓋個王府,每州住上個幾天的,朕也不攔你。”
一聽“食賢王”三個字,王況心頭就一鬆,再聽不給他封地了,就更是舒坦了許多,別看同樣是個王,而且王況這個王還是賢王,名頭挺嚇人的,自古以來,能當得在爵上冠之以“賢”、“武”、“德”、“馨”、“輔”等帶有很強烈的褒義的字眼的,都是朝廷和皇帝對其給予的極高評價和肯定。但王況這個可是個食賢王,也就是說,李世民給的這個王,還帶著點玩笑的成分在裡面,從來沒有人會得到如此的爵的。
與其說是個爵,倒不如說是朝廷承認了他王況在飲食方面的成就,稱號的作用更甚於爵的意義。換言之,王況就是個得到朝廷正式承認的食神。沒有封地,也就是說,如果撇開他管著的鴻瀘寺,那麼他這個王還真個就沒一點的實權。其他的王,雖然也沒什麼實權,但好歹,要麼是一州刺史,要麼是有權利對自己封地內官員的的政績進行考核,向朝廷建議是裁撤還是升遷等等。
管著鴻瀘寺,但沒有給個實際的職位,也就是說,等到王況不在了,除非出現特殊情況,否則王況的後代子孫,只能做個閒散王爺,類似後世的名譽主席差不多。
嗯,很好啊,很合自己的心意。王況這回是真真的高興了,李世民還是知道自己不喜歡參與到朝政中來的,讓自己管著鴻瀘寺,不過是因為像是天文院,格物院等等還需要自己出力,而且外邦還有不少,鴻瀘寺的作用還是不可替代的。顯然,在這兩年的對外事務上,至少在李世民的心目中,王況還是不可替代的。
其實皇帝也是沒辦法,既然是他親口說出的承諾,那就得兌現,當時說可以給王況封王的時候,李世民肯定沒有想到王況竟然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達到如此的高度,若是王況的臉皮夠厚,王況的功勞早就夠封王了。
相反的,反而還是上柱國的勳位還更實在一些,雖然王是正一品,而上柱國才不過是個正二品的勳位,但上柱國這一勳位可是從前漢時就已經存在了的,這個稱號在百姓心目中的分量自然要比那帶點玩笑性質的王爵還要重了許多去。
至於說特進這個散官,也是正二品,加上儀同府司,那就跟長孫無忌的開府儀同三司是一樣的了,這也是個變通,開府儀同三司這個從一品的散官,那是散官的主官,管理著天下散官,已經有長孫無忌在了,再來一個主官,這怎麼管理?誰主誰從?所以,就給了這麼個變通的法子,受長孫無忌的管轄,但在待遇上,卻是和長孫無忌齊平的。
王況依舊是爵,散官,勳位三位一體,算上管著鴻瀘寺的差使,實際上王況已經可以算是相公之列,而且還不是一般的相公,而是相公中數一數二的人物。不過這卻不是固定的,什麼時候王況不管鴻瀘寺了,那麼這個事實上的地位也就煙消雲散,就很像是中顧委的委員一樣。
見王況很是爽快的就受了王的爵,大佬們都鬆了一口氣,他們還真的擔心王況不受,如此一來,接下來的封賞可就難辦了,功勞最大的都沒得到什麼賞,你們這些次要的功勞者就別指望有什麼好封賞了,可以說,王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