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八章 老船匠(第2/3頁)
章節報錯
或者字模變形,根本不能用,就那個唯一的成品,字面也是不平整的,根本無法拿來印刷。
而木活字不同,字模做成後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不存在變形之說,即便是開裂,那也是使用時間長了後木頭的自然開裂,換一個就是了。
試想下,畢昇做為一個雕版老手,常年接觸的都是木頭,對於在木頭上刻字那是輕車熟練,怎麼會捨近求遠,不會第一時間考慮用木頭做模而去用他根本不熟悉的泥做字模呢?這根本不符合邏輯嘛。按照慣性思維,畢昇肯定是第一時間去考慮怎麼用木做字模的。
因此上,將壓艙石改成鐵塊,從艙中移到艙底看似簡單,但帶來的變革卻是不少,首先將底層的船艙空間省了出來,那麼在甲板上就不用再造那麼多的船艙,一應物品都可以放在底艙,又進一步的降低了重心;其次,因為不用再建那麼高的船艙了,船的高度也可以降了下來,這就延緩了被敵人發現的時間。
要知道,這時候的船速並不快,就是最快的千里船也不過七八節左右,還必須是小船,要是換了大樓船,速度更慢,最多不過四五節。
越晚被人發現就越能更接近目標,追擊起來也更加容易,兩艘船,一個跑,一個追,跑的速度是九節,追的速度是十節,如果中間的距離是十海里,那麼就需要追十個小時才能追上,可如果中間的距離是五海里,那麼只需要五個小時,因此,越晚被發現,追擊就越有利。
這個時候,大唐的船碰到倭奴啊或者說其他外番的船啊的,肯定是大唐的船追著別人打的,此時西方的航海技術最發達的阿拉伯地區,最大的船也不過能載百人左右,而且是隻靠風帆的,並沒有漿輪和櫓的出現,所以他們的航速,在同等情況下要慢過大唐的船隻速度至少兩節,降低了船的高度,或許等到對方發現,還沒來得及反應,船就已經靠上來了,這中間的差別不可謂不大。
也不能說是老船匠們思維僵化,而是他們常年所造的船都是在江河及湖上行駛,這就要考慮到河道的深淺問題,自然是吃水越淺越好,而且江河上風浪並不太大,只要船造得夠寬,抵禦風浪不是大問題。這也是他們的慣性思維所限,而海上不同,除非近海,否則都不用考慮到吃水問題,而近海,自有船上帶的朦朣子船,也是去得。
而此時候的船,早已經有了V字形的截面結構,這種結構是必須要用到龍骨的,但是大樓船採用的還是U字型的結構,為的就是降低吃水高度,除此之外,還有完全平底的沙船,平底船吃水更淺(在查資料的時候,灰雀想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經有人想申請平底船的專利,被駁回了,當時灰雀還為此人鳴不平,現在看來,不是說平底技術不行,而是古人早已有之,那人是以為沒人知道,想渾水摸魚罷了,不過這樣混水摸魚的人卻是不少,也有人成功了的,比如說保溫碗就被人申請了專利,但是這個技術早在元末明初就已經有了的,灰雀手上還收藏了一個青花瓷保溫碗呢,年代不詳,但應該不是新器,已經有很漂亮的開片,而且有使用痕跡的,改天將這個保溫碗的圖片發來大家幫著看看。)。
總而言之言之,這時候的船已經是能根據航行的水道不同和用途不同而採用不同的結構,但是一般的大船,工匠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採用U型結構,經過王況這兩個模型的啟發,倆老工匠當即就舉一反三,道:“如此看來,若是奉議郎想造海船,可用尖底船,底下的尖底部分潮溼,不能放物容人,但可填以鐵錠用作壓艙之用。”王況笑著點點頭,又讓軍士去搬了另一套模型出來。
如果說後世的水上霸主是航空母艦的話,那麼這時候的水上霸主樓船則可以稱為航海母艦,每艘樓船依據大小不同,都在船側上掛有幾艘到十數艘不等的能容納數十人的朦朣子船,為的就是方便在樓船進不去的河道里所用,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