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路的計劃就這麼開始實施了起來,但明春是肯定開不了工的,建州的勞力多精貴啊,王況才捨不得投下去,建州許多事情都需要勞力,黃良那邊早在王況提出要開路前,就已經把明年的建設規劃都制定好了,城牆要建好;新的公用書館要建好;還要建個大學堂,這些,都只是在建安城裡要建的,各亭也都要建個學堂,讓各亭的孩童就近去上學,哪怕這個亭只有一個適齡孩童,這學堂也要建,先生也要請。

總不能讓孩子跋山涉水的走個幾十裡地去求學吧?王況最鄙視那種打著整合資源的旗號,把各自然村的學校全撤併到鄉里的做法,這不是簡單的撤併,而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許多的學校,撤併後,並不能給孩子提供足夠周全的住宿和伙食條件,學校沒宿舍,怎麼?而孩子才幾歲,因此許多家長,為了孩子的讀書,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活計,跑到鄉里鎮上租房子住,給孩子洗衣做飯。

像作出這樣決定的官員,如果是在這個大唐,王況相信,只要參他一本,絕對是落得個充軍千里永不得赦的下場的,甚至可以殃及其三代四代不得為官!相比之於和諧朝,遠在歐洲,一個小學,竟然可以為了還有一個學生讀書而撥出專款來維持,幾個老師教一個學生,一直到了那個學生畢業後,鎮上再也沒有學生了,這才將學校撤掉,這就是真正的保護孩童啊。

這些個工程,都是要在明年底一定要完成的,整合整個建州的勞力,也只是剛好夠用,這還包括了估計進來的,明年一年會遷到建州定居的勞力在內。

所以,修這條路,王況並不打算動用建州的勞動力,別說勞力不夠用,就是夠用,王況還準備做其他的,所以,他將主意打到了那些駐紮在長安,洛陽周邊的天子親軍身上,羽林軍只是其中之一,還有其他軍諸如驍騎、熊渠、豹騎、射聲、次飛等等,不光是這些親軍,各道都有府兵駐紮著,像是李業嗣的建州鎮軍就屬於江南軍府。

不過要調動府軍很是麻煩,不光是要江南軍府的命令,還需要兵部下的十二衛的命令,也就是說,各道的府軍是受雙重節制的,等於一個門上兩把鎖,需要兩把鑰匙才能開啟,既然這麼麻煩,王況乾脆直接找李老二要兵,直接調親軍來,其他軍王況不敢保證,但羽林肯定是願意來的,這兩年來,羽林各營幾乎都有兵士來建安駐紮過一段時間,有這些人的宣傳,羽林軍肯定願意來。

唐時軍隊的建制,簡單理解就是驍騎、熊渠、豹騎、羽林、射聲、次飛這幾軍是中*央直屬軍隊,當然還有獨立於這個建制外的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可以看做是武警部隊)。接下來的其他地位和幾個軍相同的十二衛就相當於十二個軍區,除了各自的少量直系部隊外,各地的府兵則介於於民兵和正規軍之間,有自己的直接領導機構軍府,但又同時受十二個軍區節制(實際情況比這複雜,軍號也比這多,比如還有太子親軍就有什麼左右衛率,御司率等等,為方便書友記憶,灰雀特地簡化了的,太子領的統稱太子親軍)。

驍騎是李靖所領,豹騎是尉遲敬德所領,所以這兩軍只要李老二肯放,也是沒問題的,至於熊渠那是李承乾的死忠侯君集所領,別說他們不可能會來,就是會來,王況也不想要。在王況想來,如今天下承平,你親軍又不像是府軍一樣需要耕作,平日裡無所事事,不來勞動勞動怎麼能行?

所以王況就找來了柳老夫子,合著林明,李業嗣,長孫煜,黃良等建州政,軍,文的各頭頭腦腦商議了整整的兩天,由王況提出派軍隊來幫建州修路的種種好處,像是促進軍民一心了,鍛鍊兵士了,在百姓面前樹立起賢君形象了等等羅列了起碼十幾條,然後其他人補充一下,柳老夫子捉刀,洋洋灑灑的寫了篇長達千字的奏摺,用了急鈴驛送到長安去,就等著李老二拍板是同意還是不同意了,要是李老二不同意,哼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