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二章 參一本(第1/4頁)
章節報錯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尤其是王況找人就根本沒打算瞞著誰,他還希望知道的人越多越好,好讓那些得了訊息的王家女兒都找上門來。王家人這麼大張旗鼓的找本家女兒的事情,很快就在周邊的州縣傳了開來,這些周邊州縣,這兩年多多少少也是從建州的崛起中撈到一些實際的好處的,一聽宣德郎尋親,大小官吏自是都留上了心,有空沒空的也都幫著留意了起來。
這些州縣裡,尤以衢州搭著建州的順風車得的好處最多,這回又聽說建州要開闢取道饒州的線路,擔心從此就要被落在了後面,被饒州取了第一“副駕駛”的位置,將自己擠到後面一個旮旯裡去,甚至擠下車去,乾脆,刺史一聲令下,全州來了個人口大普查,明面上說是查實了全州的實際人口和營生,有利於今後的政令執行和制定,實際上則是努力尋找從王村嫁出來的女兒。
人口普查是最耗時耗力的,不管是皇帝也好,朝廷大員也好,都深知這點,故此,一般的也只有在新皇登基的時候,覺得有必要了才會下令徹查一次,若是說上次的徹查還沒幾年,皇帝就駕了鶴去了,那還是會用上次的資料做為統計依據的,大抵上不會有多少出入。
人口增長速度是非常緩慢的,一個是壽命短,能活過六十的都佔不到一半,基本上能過五十就死的已經算是不錯了,許多人,尤其是窮苦人家的,四十多就去了。
二是嬰兒的成活率很低,許多是在生產過程中就死了的,至少又有一半是活不過三歲的。這和這時的醫療條件差有很大關係,也和糧食不夠,營養跟不上掛著,故一般的說到人口,只有上頭明確說連嬰幼兒都算上的,才會都算上,要是沒說,那就是一般只統計三歲以上的人口。
也就是說,這個時代,能活到三歲以上的嬰兒數量比之於死去的成年人數量大不了多少去,可以說,在和平年代,糧食和嬰幼兒的成活率是制約人口的最主要兩個原因,要是一戰亂或是來個大災,死去的人就更多,人口就會來個急劇下降。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周朝時的中原人口(是中原,只佔唐地域的三分之一不到)就已經有過破千萬的記錄,但到了順治入關,地域比起周時大了許多,人口也只剩得一千多萬,所以說人口和幾千年來的戰事頻繁是有著最直接的關係的。
也只有到了清中,北方草原的威脅基本解除,戰事少,加上經過多年的積累,醫療水平有了改善,人口這才來了個爆炸式的發展,這並不代表著說滿清的統治是好的,只能說,他們的民族政策比較高明,政權穩定下來後,戰爭少,不像是唐宋明的統治時期,對外戰爭依舊不斷,人口也就一直上不去。
王況是想著借了外力來查訪到族人,卻沒想到衢州竟然做得這麼徹底,搞個人口普查,想要寫信去勸止,已經是來不及了,只能苦笑著等著李老二的訓斥,衢州刺史這回怕是要倒黴,貶官應該是不至於,不過罰個一年兩年的薪俸是跑不了的了。
勸止是來不及了,恐怕這時候對王況和衢州刺史的彈劾奏摺是已經在去長安的路上了,為了找幾個族人,竟然花費巨大的搞人口普查,這不是小事。好在王況的品級比刺史低,又不是衢州的官,也就不存在什麼衢州討好王況的說辭,雖然是確實是討好,但怎麼說得通?王況又不是衢州的官,品級比之與衢州刺史要低,所以,即便是大家都心知肚明,這就是討好,但卻是紙上說不得,說不通的。
如果你非要說討好,那麼好罷,為什麼討好?難道說衢州刺史得了王況的好處?得什麼好處,你擺出來啊?得,一擺出來,原來是為了能讓全州人過得好些,那就不是謀私了,而是謀公了。所以,如果是彈劾的,絕對不會說是衢州討好王況,不然的話,彈劾反倒成就了衢州刺史一心為民生的美名。
假如是建州也搞個人口普查,那情況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