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一章 轂(第2/3頁)
章節報錯
李承乾又要強過甚多,等他到了李恪的年紀後,超越李恪那是肯定的。在這樣的情形下,武元慶再上一兩個臺階已經無關大局的發展了。
什麼王家的營生由他武家來接受,開什麼玩笑呢,那可不光光是王家的營生,這裡面水有多深你新羅人豈能知道?這裡面不光有王家的營生,朝裡所有的相公級別的,有足夠分量的都有份在裡面,甚至皇帝也有很大的比例的利益在裡面,這個營生是你想接就能接的?況且,武家也有那麼點份子在裡面,自己有多大的能耐自己知道,其他人不敢說,但武元慶這點自知之明還是有的,別看營生龐大,但真要讓他接手,怕是不用十年,就要破敗了,那些個大佬們會同意?皇帝會同意?到時候別吃不著羊反惹出一身騷,那才真真是武家的末日到了呢。
既然自己當不了這個掌勺的,那就老老實實的跟在後頭喝口湯就是了,況且這口湯也不是誰都能喝得起來的,一口湯就絕對可以將這整個天下大部分的所謂富豪之家給噎死!
不得不說,正是因為王況那多了一千多年的見識和後世那如海一般的資料幫了他的忙。王況深深知道,中原王朝和其他王朝所不同的地方就在於,這是一個以方塊字為紐帶緊緊維繫著的統一的文明,後世許多老外研究了中國的方塊字後,也不得不承認,華夏文明之所以能延續數千年不斷,正是因為方塊字的功勞,方塊字是一種有著極高凝聚力的帶有魔力的文字。相反的,其他三個文明古國,因為他們採用的是字母體系或者是類似的體系,不同的地方就有了自己不同的語言文字,長久的演化之後,就形成了自己獨立的社會觀人文觀和世界觀,所以造成了分崩離析的結果而最終灰飛煙滅,而華夏這塊神奇的土地上,不管經歷過多少年的分*裂,最終還能在統一文字的向心力之下走到一起。
同樣的,正是因為華夏文明的這個特性,當一個王朝在鼎盛時期的時候,作為臣子,基本上不會有反叛之心,除非他們受到了非常不公正的待遇,朝廷逼得他們家破人亡了(當然不是絕對的,也有特例,只是很少,奪位之爭不能算在此例,只能算做是皇家的家長之爭)。不像其他地方的王朝,臣子有了實力,哪怕君王再賢明天下再安定,也會想方設法的取而代之。這就是東方文明的凝聚力和延續多年的儒家思想在起著重要的作用。
哪怕是朝廷糜爛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反叛的臣子們大多也都只是會打出類似“除奸臣”、“清君側”的旗號,以期獲得最多的支持者,而沒多少人敢說他想當皇帝的,說他想當皇帝這話的,最終都沒落到個好下場。可現在的大唐之強盛已經到了一個前朝任何一個皇帝都做不到的地步,子民們的生活品質也是前所未有的好過,朝廷的威望也達到了以前的任何一個皇帝都不敢想象的地步。在這樣的境況下,誰敢反?沒有百姓的支援,誰反得起來?
所以王況料定就是把武元慶丟到建南,讓他獨領一軍,在這個海外飛地上,他也絕對不會生起一絲反叛朝廷的心來。這就是棒子的悲哀了,他們學了華夏的文化,學了華夏的字,不過依舊是東施效顰,並沒有學到根子上的東西,他們不知道華夏人和棒子的本質區別,就想著要策反這個策反那個,白日做夢都沒這麼YY的。
所以,在王況看來,要想保持一個大中華的凝聚力,除了方塊字之外的其他文字要不得,你可以保留你的方言,你可以有你自己的習俗和文化傳承,但是在文字上,必須統一起來,後世的倭人,在佔據夷洲幾十年的時間裡,正是不遺餘力的推行倭文,不允許方塊字的存在,這就造成了雖然夷洲最後還是收回了,但那裡的人對倭人卻是多有親近之意,老老少少,多少都能說幾句倭語,甚至不少人還以此為傲。這也正是王況千方百計的要將東瀛人給遷離開了原地的原因,他就是要讓倭人遠離故土,在融入華夏人時,為了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