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六章 病坊(第2/3頁)
章節報錯
好了,每年各州縣因為大批次的購買罐頭,價格自然要比零買便宜不少,等投到市場上,則可按零買的價格賣出,這中間的差價,絕對可以支付保管罐頭而產生的費用綽綽有餘。
唐儉不用說得那麼明白,自己挑個頭就好了,皇帝不笨,肯定能循著自己的思路想到後面的細節,當臣子的,你可以在和皇帝獨處的時候表現出聰明能幹,但在有其他臣子在的時候,這個表現就要讓給皇帝。
果然,李世民聽了唐儉的話,並沒考慮太久,就拍案喜道:“茂約果然不錯,如按茂約所說,則頭年所儲罐頭次年可獲利差,此利差即能支援倉庫所耗費還有剩餘,若是儲藏量大,便是當地官員的薪俸也可解決了,大善。”
“陛下,某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長孫無忌早就得到罐頭的訊息,在家裡已經被震撼過一次,所以這時候是最早清醒過來的,唐老頭在說話的當間,他也已經考慮了非常的多,這時候見李世民提到地方薪俸,就從座位上站了起來。
“輔機有何補充?”李世民知道,長孫無忌每次在別的大臣說完一件事後站出來說這麼一句“不知當講不當講”就必定是有所補充,而且還是不能忽視的補充。
“這官員薪俸,怕是不能從這利差中支付,還得由朝廷支付。”長孫無忌也不客氣,雖然他私下裡也挺敬重唐老頭,畢竟沒有唐老頭的勸柬,李唐願意不願意起兵還是未知的,不過這事關社稷事關皇家威嚴,他不能不提醒一句,也就是點到為止。
李世民一聽也回過了味來,若是這地方官員的薪俸從地方出,那成什麼了?還需要不需要朝廷了?那不就是變成地方官員是地方養的麼?是他們自己養的麼?朝廷的臉面可就要減了許多,長此以往,以後地方對朝廷的敬畏可就會逐漸的減弱下去,這可怎麼得了?
“既然如此,茂約,你民部另立一司,專管這糧倉及罐頭儲藏之事,所得利差麼,不妨搬了建安的模式,在各地設立醫堂收治百姓病苦之人,就叫病坊罷,每年糧倉淘換所得之利差均用於病坊,若是還有剩餘,倒也可以再仿了建安的樣子,建個什麼公共書館學堂之類的。”
得,本該過幾年之後才會建立的病坊制度,因為王況搞東搞西,提前了幾年推了出來。
病坊是唐代開創的救助病殘、乞丐及貧民的專門機構,本應該是在貞觀十七年的時候才設立的,先是寺廟僧尼自主收容窮困病人在廟中養病,大多靠信徒的捐贈支援,到了貞觀十七年,朝廷才正式的設立官辦病坊,其經濟來源有二,一個是官府撥款,另一個就是悲田給養,所謂悲田,就是由朝廷指定劃撥的田地,所產出全部用於維持病坊的運作。
病坊制度在後面也被宋明兩代很好的延續了下去,一直到了滿清這一制度才壽終正寢。
懿宗《疾愈推恩敕》雲:“應州縣病坊貧兒,多處賜米十石,或數少處,即七石、五石、三石。其病坊據元敕各有本利錢,委所在刺史、錄事參軍、縣令糾勘,兼差有道行僧人專勾當,三年一替。如遇風雪之時,病者不能求丐,即取本坊利錢,市米為粥,均給飢乏。如疾病可救,即與市藥理療。其所用絹米等,且以戶部屬省錢物充。速具申奏,候知定數,即以藩鎮所進賀疾愈物支還所司。”
這應該是最早的免費醫療制度,其意思就是不管你是什麼身份什麼地位,只要病了,就可得到政府的免費救助,不光是為你看病,還能得到經濟救助(不知道和諧朝那些成天嚷嚷著醫改的靈道們見了這個臉紅不紅?哦,他們不會臉紅的,他們其實早就知道唐代有病坊制度)。
事實上,推行病坊制度是李世民的必然,在他心中民眾的地位是很高的,不然也不會說出君為舟,民為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話了。
王況先是推廣番薯,幫李世民解決了民眾的肚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