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立德也很納悶,怎麼那個蒲家小子還曾經得罪過王家二郎的,王家二郎卻總是給他送功勞;而自家細郎,還是貴為魏王,怎麼就那麼不招人待見呢?不管怎麼貼了上去,王家二郎都能躲多遠就躲多遠去,要說是為了避嫌,那也不對啊,李恪同是皇子,也是一王的身份,怎麼王家二郎就不忌諱?

長孫無忌也是鬱悶,他對自家外甥的所作所為也是實在無語了,人家個個都要上趕著和王家二郎搞好關係,你倒好,只因為魏王找過了一次王家二郎,就懷疑王家二郎站到了魏王那邊去,而幹起了使人下毒這樣下作的事來,還好人家王家二郎沒有深查下來,否則的話,這事情只要一暴露了,都不用皇帝廢了你,天下的文人用唾沫都能把你淹得個體無完膚了。

但是蒲熙亮這個例子就擺在那,所以,這兩個不管怎麼納悶,也是隻能信了王家二郎可能真的是看人順眼不順眼來下菜的,在這一點上,那是誰也沒招,他們自己也知道的,有時候,就是那麼莫名其妙的很是討厭一個人,哪怕那個人並沒得罪過自己。因此,他們所能做的,只是儘量的不和王家二郎鬧彆扭。

想到這一層,長孫無忌瞟了一眼坐在馬周身邊的於廣兆,心中有點暗恨,你說人比人怎麼差距就這麼大呢?同樣是侍御史,看看人家馬周,不光是給建州的考課評了個優上的高分,這段時間還使勁的為王家三郎造勢,硬生生的把一個才學並不突出的王家三郎給捧成了建安小才子。現在就連皇后都聽說了王家三郎了,連帶著現在晉王也是總喜歡去找王家三郎。

這邊廂眾位大佬是各懷心思,李世民坐在上面,可是瞧得清清楚楚的,那些臣子們自以為在下面做點小動作,擠眉弄眼的很是隱蔽,陛下瞧不見,卻不知道他們的一舉一動全落在了皇帝的眼中,而作為皇帝,對於這一點卻基本都是不捨得道破的,古往今來都是如此,想想下,要是讓臣子們知道了下面做的小動作瞞不過皇帝,那麼以後他們還敢麼?沒人敢做小動作,那皇帝就怎麼顯示出他的“明察秋毫”來呢?或許,也只有那些當過老師的人,假如這個時候也穿越了過來,成為底下坐著的臣子中的一員,才能知道不管你小動作做得多隱蔽,還是要被發現的。

因此,李世民也就任由著下面的人你瞪我一眼,我又對他勾勾手或者擠擠眉毛的,其實他心裡也是很爽的,很難得的,文官派系和武將派系的意見統一了起來,豪門世家派系和寒門也統一了起來,若要是所有的政事都如此,自己只要表達出那麼一點意思,下面的人馬上附和,該有多好。

反正不管怎麼著,這出兵的議題就是沒有碰到任何的阻力,順利的透過了,遠在建安的王況也不會想到他的提議會這麼順利得到一致的認可,實在是那銀礦的傳言太過誘人了,而這個時候的當局,遠沒有後世和諧朝那麼的虛偽,漢帝為了幾匹馬都敢發兵,何況現在是一座巨大的銀山擺在面前,還是倭人理虧在先呢?

這邊還沒等李靖領命回去排兵呢,那邊,唐儉卻又嚷上了:“陛下,輔國建安縣伯又立一新功,不能不賞啊。”

長孫無忌一聽大奇:“怎麼,某怎麼沒聽過王況又立新功?怎麼你民工尚書倒是聽說了?”他做為散官之首,朝中的散官動向,向來都是由他報告給皇帝的,這下唐儉卻是有點越線了,因此,長孫無忌心底裡難免有些不快,一句民工尚書就脫口而出。

事實上,這兩人也是一直彆著苗頭的,本來李淵肯起兵裡面至少有一半是唐儉的功勞,而且從太原起兵後,開始的頭兩年,每次碰到困境,都是在唐儉的堅持下,李家父子這才咬著牙挺了過來,沒想到長孫無忌卻出了個好妹妹,使得現在的長孫無忌死死的把唐儉給壓了下來,不光是官職上高過唐儉一頭,爵位上也是如此,長孫無忌為國公,唐儉只得了個郡公,要說唐儉沒有點小嫉妒,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