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五章 半年(上)(第3/5頁)
章節報錯
也都跟在後面往哪走。可以說,別看建州人只佔據了目前建南一半的產業營生,但只要建州人一撤,保證至少有九成九的人都要跟著撤,到那個時候,只剩了那些個農戶,又何談想要有建州那些周圍的州縣發展速度?
因此,當李大膽一動身要往南的時候,武元慶就主動的派了兩百精兵,帶足了乾糧,說是也要往南去探尋,但這兩百精兵,無一不是都得到了密令,不管發生什麼情況,哪怕只剩了最後一個人,也要保證李掌櫃的安全。這也算是一種變通法子了,李大膽不是官身,沒有皇帝的命令,他是沒有資格享受兵士的護衛的,短期的僱傭是可以,但要交錢,可這一去,搞個不好就是一年半載,這就超出了武元慶的許可權範圍內了,而由他自己派兵往南探尋,正好可以“順便保護”大唐子民的安危,這也是大唐軍的職責麼。
這就和那些往來於西域的行商尋求巡邏兵的沿途護送是差不多的道理,順路的,就護送你一程,行商支付點辛苦費,而且巡邏兵還能根據行商開具的憑條積累軍功。這個憑條有講究,一隊巡邏兵,巡邏最遠不過百里,也就兩個烽火臺或者堡之間的一半距,行商出發時,在出發地跟巡邏兵一起出發,到了巡邏兵的折返點這段距離算軍功,超出太多的,則不算,同樣的,從碰到下一隊巡邏兵開始到下一個堡關,也算是一份軍功。
當然這個辦法沒法子完全杜絕了行商和駐紮兵士的勾結,可有一句話說得好,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做做小動作可以,但動作要大了,必然會隨著換防的兵士流轉到其他地方而流傳開來,那樣被上官,被朝廷知道了,懲罰可是不輕,因此,做小動作的不是沒有,但也是小打小鬧,不敢真個亂來。
就比如說武元慶如此做,明面上是無懈可擊,但真要追究起來,他也要落個處分,可也要想想,李大膽是什麼人?那是建安侯的心腹之人,而且也是尋得辣椒的首功之人,其名就連皇帝都聽過,而且讚揚過一句:不愧是姓李的,有種!
有皇帝的這一句話墊了底,誰敢亂嚼舌頭?誰敢肯定李掌櫃的往南走是不是還是要去尋新奇之物呢?若是真個尋到了,那就是大唐之福,所以,建南軍用了這個變通的法子護得李大膽的安全,朝廷聽了頂多就會訓斥一兩句,一個處罰也不會落下,怎麼說呢,就是板子高高揚起,然後輕輕落下,不痛不癢的。但要是換了別人,不是李大膽或者說不是王況的人的話,恐怕後果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建南的訊息也就只侷限於此,再沒什麼其他的新訊息,李大膽的南行,並沒引起多少人的關注,當然了,沒多少人關注不等於沒人關注,至少李世民是聽說了,聽了後也是眼睛一亮,就不許宮裡的人再議論一句。而相對來說,發現大金礦的訊息卻是轟動一時,短短的兩三年時間裡,兩座大金礦,這是多大的財富啊?於是就有那些大膽的又在家沒什麼營生的民眾坐不住了,都想往建南和伏羅唐林及建東遷,希望自己也能碰到好運氣,從此一夜暴富。
財富的誘*惑力是驚人的,整個下半年,大陸就有許多的家庭全家遷移,更多的是那些在本地混不下去的窮困人家,全家遷移做不到,就由家中的一兩個有把子力氣,人又機靈的先去打先鋒,如果真的在那新開發的地方混得會比家裡好,再來接全家過去不遲。
得虧建州水軍早有防備,往來於建東的樓船每半月一個對開,登船的人數都是限定了的,因此才沒一時間大量的人外流,不然的話,以建東和建西那剛開發的地方,如何可以短時間內養活這麼多人口?糧食都是個大問題。
當然相比之下,建州的農戶是無動於衷,他們會去建南做生意,會去建東做生意,但就是不會舉家遷移出去,建州多好啊,小東家有什麼好東西,往往都是建州人先受益,所以,建州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肯輕易放棄在建州的機會的,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