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三章 活字(第4/5頁)
章節報錯
李世民一聽,手一揮:去罷,什麼時候做完什麼時候回來,若是做出的東西朕不滿意的話,那你也莫回來了。
要說這蒲家管事也是盡責,從建安到長安,一路上又冷,有的地方還下了不小的雪,他竟然只用了二十多天就趕了回去,所以蒲熙亮才能在二月底趕到建安,比王況預計的要早了一個多月。
本來王況以為蒲熙亮是來不了的,應該會派他家中人來,但沒想到是蒲熙亮竟然直接去找了李老二請了假來,這就使得活字印刷必定要走官方的路子了,好在王況本來就沒打算賺這個錢,不然王況肯定要鬱悶死。
其實,在王況看來,與其賺這個印書錢,還不如拿了賣個好給李老二,堅定李老二維護自己的決心,為自己賺更多的錢打造一個堅實的護盾。
只是被蒲熙亮這樣一搞,就使得活字印刷必須成功了,也幸好王況沒有事先說明是什麼大功勞要蒲熙來幫忙,不然要是李老二一聽是新法印書,肯定又是一道聖旨把王況召到長安去。王況沒說是什麼,李老二就會擔心這新東西還必須是在建安才能做出來,才會準了蒲熙亮的請求來建安。
刻活字的梨木早就做好,王況也沒跟蒲熙亮說要做什麼,他現在要留一手,萬一這個活字印刷失敗了,再找個其他的東西搪塞過去就是,所以王況只跟蒲熙亮說是要數十萬個小指粗細,半寸來長,而且要一模一樣的小木條,至於做什麼,先不要問,等這一步做好了再說。
當然了,王況也不會浪費,讓蒲熙亮這個大師級的人來做這個活,他讓蒲熙亮負責把關,一定要做到表面光滑,一模一樣,任意抽取兩個出來都可以互換的木條,至於蒲熙亮自己,反正既然在監工之餘有的是時間,就讓他負責幫著把公用書館的缺少的供人閱讀抄寫的桌椅給打齊了,當然也不是蒲熙亮親自動手,他也是隻需要在一幫指導建安本地的木匠就行。
王況這是想利用蒲熙亮在建安的時間,幫建安的匠人們提升一下技藝,好歹從蒲熙亮手中偷學些東西出來,這樣,以後建安的大戶人家就不用到外地去請人打傢俱了,也能給建安多創造些工作崗位不是?
還有一條就是,既然要建文廟,那麼文廟裡的雕樑畫棟有蒲熙亮是最好不過,總是比起建安這些個匠人建的要好看得多,王況是想把文廟建成建安的標誌性建築的。
蒲熙亮也不問王況究竟要那麼多木條做什麼,他作為木匠出身,一聽要十幾萬的數目,就斷定這肯定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而且宣德郎要他來建安,又沒讓他做苦力,只是做個監工,分明就是白送個功勞給自己,要是東西做得了,這功勞肯定是跑不了啦,看來,自己離將作少匠又更近一步了。
所以,蒲熙亮是盡職盡責,每天就穿梭在書館和文廟及縣衙門之間,三點一線,天天雷打不動的。活字的雕刻因為事關重大,所以被安排在了縣衙裡面,王況還請李業嗣專門派了一隊兵士在外面巡邏,這就越發的讓蒲熙亮覺得要造的物事不一般起來。
因為要求嚴格,所以一名工匠一天最多也只能做出百來個木條來,而且在最後檢測的時候總是這個說你做的不標準,那個說他做的不標準,最後乾脆,王況找鐵匠鋪打了個四方孔的量器,能堪堪透過的就算合格,太鬆了不行,通不過的也不行。
至於說長短倒是簡單,王況直接的拿了兩個木塊,在一塊木板上用竹釘一釘,就是現成的標準,評判方式和大小是一樣的。
其實也是王況太過把標準定得死了點,或許這就是學機械類專業的人的通病。木活字的大小,並不需要太過嚴格,這又不是機器印刷,活字刻好後,還是需要手工印刷的,即便是字的高低有所差別,刷上墨,覆上紙,毛刷一刷,全都能印上去。
不過王況把標準定好了之後,進度就快了許多,有現成的量具在,大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