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二章 讓他們改邪歸正(第1/3頁)
章節報錯
最後一點,關於建州水軍,出現在世人面前的建州水軍,只有四五艘大樓船和十幾艘小樓船,所以新羅人以為大唐水軍的威脅只有那四五艘大樓船而已,而對於用作往來於建東建南唐林港和東治港間運送旅客和貨物的大樓船,新羅人不認為是多大的威脅,畢竟,它們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建南。然而新羅人又哪裡知道,如今的建州水軍,就算扣除了明年要被徐國緒帶出海的樓船,隨時隨地的都可以集結起十艘以上的大樓船,只不過這些樓船大多都在外海的隱密基地裡訓練著,普通人看不到而已,新羅人的海運能力低得可憐,哪裡能知道這些?就是普通的大唐人都不清楚建州水軍有多少樓船。
千算萬算,新羅人漏算了建州水軍,或者說是他們根本不知道建州水軍究竟強大到了什麼地步,畢竟當初去東瀛的只有一艘小樓船,就是現在的東瀛兩州一場裡,也只有一艘大樓船是守軍在使用的,另外就是各有一艘小樓船往來於對馬島及耽羅島到北瀛州的航線上,這兩艘小樓船是反向開的,一艘從北瀛州到對馬再到耽羅然後回北瀛州,另一艘則是從北瀛州到耽羅再到對馬,最後回到北瀛州。
大唐的子民或者說持有大唐路引的人坐這兩艘小樓船,轉一圈回來,只需要百文,而新羅人?對不起啦,沒有兩貫別上船!因為這船是大唐的,大唐子民每一刻都在為大唐的發展貢獻出自己微薄的力量,所以他們可以有這樣的福利待遇,不是大唐的子民或者說被大唐允許長期定居在大唐內的持有路引的人,因為你們對大唐幾乎沒有貢獻,所以就享受不到這樣的待遇!
而從登州(今山東煙臺及威海)和東海及明州(今浙江寧波)等地去北瀛州的樓船,不是大唐子民是別想坐上的,而且也不在同一個碼頭上停泊,至少隔了有幾十裡遠,為的就是好控制非大唐子民的動向,也是為大唐子民營造出更強的成本優勢,讓番外人和大唐商人的競爭不在一個層面上。這些都不是新羅人所能瞭解到的情況,這也是他們一直搖擺不定的後果,如果他們一直堅定的站在大唐這一邊,如果沒有一個高句麗,或許他們的待遇就能得到不少的提升。
但在新羅人的眼中,那就是大唐的樓船不夠了,否則怎麼會收這麼多錢呢?否則怎麼從耽羅及對馬到中原本土還要繞道先去北瀛州再改乘北瀛州到建南的船然後才能折回大陸呢?還很難買到船引,若要是他們新羅人,還不趕緊的多加幾艘船多賺錢?卻不知道,曾經在建州幹了不少年頭的長孫煜在這一點上是深收王況的影響,並不指望著靠樓船賺錢,有位置,先給大唐子民留著,多餘的那麼點可憐的位置才會拿出來賣,而為了應付萬一有什麼鉅變,這兩艘樓船都能在不影響航運的情況下,儘快的向對馬和耽羅派出足夠的人手去,這兩艘船還至少留了一層的空間下來,寧可空著,也不賣位。所以分配出來的高價船引自然就少得可憐,每艘船就那麼幾十個位置拿出來高價賣,對於新羅百濟甚至高句麗那落後的航海技術,自然是大家都來哄搶,就造成了這麼個樓船不夠用的假象。
甚至新羅人至今都在嘲笑東瀛人的不堪一擊,幾百人就把你們打下來了?換我們來試試,就是來幾千我們也至少扛得住一年兩年的,大唐水軍不過就是在水上能逞能而已,到了陸地上還不是離開水的魚一樣任人宰割?這也是他們沒見過當初王霖泊只率了一大一小兩艘樓船,連船都沒下就把個食人部落轟得連渣都沒剩下來的場景,這才敢說這話。
最最重要的是,在見棒子之前,武元慶就接到了皇帝的信!
所以武元慶就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他一面表現出對建安侯名下營生的貪婪,一面又表現出了對未來東窗事發產生的可能嚴重後果表示了極大的擔憂,要求新羅人在那“未知的強大的大唐敵人”面前,多提一下建南軍將來可能面臨的困難,最好是讓他們多多派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