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八章 的地得(第3/4頁)
章節報錯
己不能燒綠璃瓶,王況現在都有能力在建安搞個綠璃瓶專賣店了,不零售,搞批發,而且還要百隻起賣的,建安璃窯早就有了日產百對璃瓶的能力了。
既然王況在這事情上那麼好說話,於廣兆也就在建安的考課上沒有刁難林明,事實上是他想刁難也找不到由頭,今年建安縣的稅收比之於去年又要高出幾成,而且,還有一個多月才到年關呢,年關一到,等到各地建安小食的稅費收了上來,恐怕又是翻一番的大好局面。這可是個硬指標,庫裡的錢銀和糧倉內堆積如山的糧食也是實打實的在那的,就等著年終盤完帳,發運往長安了。
不光是稅收,治安和民心以及水利等等都是考課的內容,但是怎麼挑?建安這個縣這一年的訴狀只那麼可憐的幾份而已,還都是些什麼東家的牛走失了,西家的地裡作物被鄰家的豚給吃了這樣雞毛蒜皮的小事。
農田水利?那也沒得挑,別說是建溪兩邊高高的堤壩全是用了大條青石砌的,就連那些引到田裡去的大大小小的乾渠也是用大條青石砌的,只有那些引到田裡的小溝小渠才是直接開挖了就用。
道路橋樑?打從須江起,這一路上的道路竟然不比長安城外的官道差,而且還是十里一亭的,亭裡還有鄉民們放在那讓人免費喝的茶水,聽過往的行商們說,那茶水是有人一天補充兩次,一天一換的。
民心?那更不用提,訴狀少就能說明問題,這年頭,訴狀就是另一種路引,你當地不接?那苦主就可以憑了訴狀去州里告,再不接?那就再越上一級去,而只要一有越級上告的事情發生,那對不起了,上官對你的考核就要打個折扣了,這年代可沒什麼跨省的說法,也沒什麼駐京辦派人去堵的事,所以,但凡是有人遞了訴狀,當地也是非接不可的,還要備案,自己的級別處理不了了,才會上報到上一級去。
如果訴狀不能說明問題,那麼普通民眾的衣食住行總是沒得假了,街上走的的人穿的不比長安差,孩童也是嘴裡吃的,手裡拿的,兜裡裝的都是零嘴兒,比之長安的孩童,快活多了去了。
有一件事讓於廣兆很是上心,他聽說唐興今年有一戶人家稻米畝產突然比去年多了近一倍,一倍,這什麼概念,若真的如此,那麼,全天下恐怕再也不會捱餓吧?可等到他要細細打聽了,建安民眾一聽他口音,馬上就住口不說了,一問三不知的。這讓他很是有點小鬱悶,心想著,莫非是宣德郎又搞出個什麼新花樣來?可那是在唐興,不是建安,宣德郎不會吃飽了撐著跑去那麼遠搞事吧?
這可是個大問題,現今糧食產量不夠,若此事是真,於廣兆還是一定要上報的,而且他也清楚,這事的重要性要遠遠超過建安今年又多收多少稅來。
其實水稻畝產翻一番對王況來說是不難,有時候他看著自家院裡的大棚,也有冒出過將雙季種植推廣開的想法,有了大棚,春耕可以提前不少,只要耕牛夠,雙搶也是能做到的。但是一想到雙季稻那難以下嚥的味道,王況就打消了主意。
王況自己小時候,家裡的田是給表哥種的,閩北人家種稻子,都是雙季單季一起種,雙季的年產量高,但因為生長週期短,而且是違背了稻米的生長週期來種的,口感差,做出的飯沒人愛吃,所以都是拿來賣的,自己吃的,就是單季稻。單季稻年產雖然低,但是卻是完全按了植物的生長規律來種的,該播種就播種,該到插秧季節就插秧,等熟透了再收割,生長週期長,日照充分,口感就很好,也更香了許多。
若是為了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那當然還是雙季稻比較好,可現在就按王況的計算,深耕密種,加上把田埂利用起來,再在不適合種水稻的山石地裡種上番薯,糧食產量已經足夠了,沒必要捨棄好吃的單季稻而去種王況自己也是從來不吃的雙季稻。
現在的建州固然是地廣人稀,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