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況自己沒動筷子,而是對孫嘉英說:“老二你吃吃看。”孫嘉英也是行二,按理該叫孫二郎才對,但孫銘前自己行三,叫孫三郎,因此孫嘉英兄弟倆聽了柳老先生的,為尊重阿爹,避個諱,就叫老大老二了。

孫嘉英和他哥哥孫嘉翰一樣,都是野慣了的,平時除了自己阿爹就天不怕地不怕了,所以這會也沒怯場,拿起筷子,先夾了塊魚頭和魚背相鄰處的肉下來,然後再夾了魚眼,魚腹和魚尾這幾個部位。一一的沾了盤中的醬汁送到口中,吃完了衝著王況點點頭說:“火侯還可以,不過味道沒怎麼提出來。”這兩年他跟著王況也已經學得有模有樣了,他在烹飪上的悟性也不錯,經常能自己琢磨著做些東西,雖然基本都是失敗的,但這已經很不錯了。

王況最瞧不起那些循規蹈矩的廚師,做一道菜一定是按著師傅或者是菜譜說的絲毫不差的做,若說你是初學這個菜倒也罷了,但在已經做熟了的情況下,還不思變,那麼這個廚師基本沒什麼前途。現在有不少烹飪大賽的評委在評一道菜的時候,總會說“嗯,這少放一樣東西,就不叫這個菜了,那個少一道工序,也不正宗。”等等的話,就彷彿他是這世界上最瞭解某道菜的人一樣,這種人最讓王況瞧不起。相反,反而是那些外行人在評菜的時候是真正的衝著色香味形這幾個要素去評,在這些人眼裡,才不管你菜是怎麼做出來的,他們只管這菜好不好看,好不好吃,好不好聞,開不開胃這些最基本的東西。

殊途同歸這四個字,王況認為用在烹飪上最是合適不過,所以他通常在教孫嘉英和鄺大王師傅他們的時候,從不跟他們說這個調料要放多少,那個配菜要放多少。他一般都是隻做一兩遍,告訴他們放這個那個調料的目的,要是他們能找到其他可替代的辦法,王況反而很是高興。除了一些基本的東西是必須遵守的他會強調一下外,其餘的都讓他們自己去領會,各人有各人的悟性,所以各人所做的菜也就不大同,王況覺得這才是烹飪應該走的路。就好比豆腐,北豆腐用的滷水點,而南豆腐用的是石膏,難到說北豆腐到了南方就不叫豆腐了?可笑之極!

王況知道孫嘉英指的提味是怎麼回事,一般人烹飪都不放酒,就是有用酒都是很簡單,隨隨便便加點就是了,沒有像王況這麼鑽進去這麼深的,所以這個胖大廚第一次做,味沒提好也是正常,如果是能提好味,那才叫不正常了,王況才不相信在這個時候還能有誰能比他更懂得提味的辦法。

當然提味並不一定是要用酒的,後世提味的辦法多的是,就是這個時候,也有很多廚師總會神神秘秘的隨身揣個小包,包裡是灰白色的粉末,烹菜時捻少許灑上提味,王況當然知道那是用的菌粉或是海帶粉,他自己以前從沒用過這些東西提味,不習慣,也就不用,對他來說,有酒就好了。不過也還是把這個辦法告訴了孫嘉英他們,他們嘗試過幾次後,還是喜歡用酒。王況曾經在一個烹飪節目裡看到過一個大廚,所用的調味品就很簡單,就油,鹽,糖,姜,蒜,酒,醬油等這些最常見的東西,卻是沒有味精,就是所謂高湯,也就是很普通的雞湯或骨頭湯。不過他用的酒那是真的出神入化,有時候吝嗇得只點一兩滴,有時候是整大碗的米酒都倒進去,有時候用的溫酒,而有時候用的酒還必須是冰的。可以說,王況用酒的辦法大半就是學他的(為免做廣告嫌疑,灰雀就不說是哪個節目了,有喜歡烹飪的書友有看過肯定能想起來)。

看到胖大廚和他旁邊那個似乎是東家樣的人還是眼巴巴的看著自己,王況也夾了塊魚肉放嘴裡嚐了下,味有點點苦,這也只有王況能嚐出來,這個是菌類和醬汁混合後的特有味道:“不錯啊,比某強過太多。某第一次烹魚的時候,連你這的十之一二都做不到。”胖大廚聽得一喜,眼睛都眯成了一條縫。

“不過,”王況話鋒一轉,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