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頁(第1/2頁)
章節報錯
3月16日,林子軒和馮程程離開北平。前往奉天。
他之所以選擇這時候離開,是不想看到兩天後發生的慘案。
隨著學生抗議行動愈發的激烈,兩天後就會和北洋政府的軍警發生衝突,軍警向著學生開槍掃射,幾十人當場死亡,數百人受傷。
這就是震驚中國的三一八慘案。
經過上海的五卅事件,林子軒意識到依靠個人的力量很難阻止這類慘案的發生。
主要是不被人理解,學生也不會聽從。
青年學生為了國家的主權和尊嚴遊行抗議,站在了道理一邊,他無法阻止。否則會被認為支援賣國行為。
政府下令軍警開槍,他同樣沒辦法說服北洋政府裡的大人物們。
這是兩難的境地。
他這兩天在《晨報》上發表文章,呼籲學生進行和平和理性的抗議,以保障自身的安全為主,要求政府拒絕西方列強所謂的通牒。
他不希望類似於五卅慘案的事件在北平發生,希望各方能夠保持克制。
這篇文章被北平文化界認為是杞人憂天,他們不相信政府會向著學生開槍。
北平的政治氛圍向來濃厚,自從五四之後,學生成為了遊行示威的主力軍,他們透過遊行表達自己的想法。一些激進派甚至做出火燒報館的舉動。
以往政府最多是抓捕學生,關押起來,然後社會各界發動力量,救援在牢裡的學生。
這似乎成為了北平每過一段時間就會上演的劇目。
北平的社會各界習慣了這種和政府鬥爭的方式。學生遊行,政府關押,各界營救……
透過這種周而復始的活動,體現各方自身的價值。
他們沒想過政府會下令對著學生開槍,本國的政府不是外國人,不可能這麼殘暴。學生去鬧一鬧,給政府施加壓力,這是早就形成的模式。
但林子軒知道,這一次的確是開槍了。
五卅慘案是西方人對中國人開槍,三一八慘案是中國人對中國人開槍。
一個政府對著自己國家的學生開槍,這種罪行永遠無法抹去,這是暴政。
林子軒既然阻止不了,也就不想留下來目睹慘案的發生,沒什麼意義。
不過是另一輪的譴責和抗議,但那些學生死了,再也活不過來了。
相對於在五卅慘案發生時的盡力阻攔,這次林子軒冷漠了許多,或許是看見的流血事件多了,也就麻木了。
馮程程覺得林子軒上了火車後異常的沉默,不由得擔心起來。
&ldo;怎麼了?&rdo;她握著林子軒的手,疑惑道。
&ldo;沒事,有點感觸。&rdo;林子軒搖了搖頭,不想說太多,&ldo;往北越走越冷,當心別生病了。&rdo;
他朝著火車窗外望去,正值黃昏時分,殘陽如血。
此時的北平,籠罩在一團血色之中。
火車沿著京奉鐵路一路前行,來到奉天,然後轉乘中東鐵路到達滿洲裡火車站。
滿洲裡火車站是中國境內的最後一站,接著是蘇俄的西伯利亞鐵路線。
西伯利亞鐵路從莫斯科到符拉迪沃斯託克,橫穿中國的東北地區。
1891年,俄國人在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時候,就主張大鐵路幹線應該透過中國東北直達海參崴,這樣就可以拉近中國東北與俄國之間的聯絡。
透過這條鐵路還能控制中國的東北地區,掠奪中國東北的資源。
於是,在1896年,俄國和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密約》。
密約中明確規定:為將來決速運送俄軍及軍需物資,清政府允許沙俄修築中東鐵